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1. 现实需要 | 第9-10页 |
2. 工作需要及兴趣 | 第10页 |
二、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 软环境内涵 | 第11-12页 |
2. 软环境相关理论述评 | 第12-14页 |
3. 软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体系 | 第15-29页 |
一、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内涵 | 第15-17页 |
1. 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含义 | 第15页 |
2. 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特点 | 第15-16页 |
3. 新时期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内涵 | 第16页 |
4. 经济发展软环境与投资软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 第16-17页 |
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1.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建设根本指导思想 | 第18-19页 |
2. 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要素 | 第19-20页 |
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践要求 | 第20页 |
三、软环境的构成体系 | 第20-23页 |
1. 软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2. 软环境体系 | 第22-23页 |
四、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3-29页 |
1. 差的软环境制约经济发展 | 第23-24页 |
2. 好的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第24-26页 |
3. 软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昆明经济发展软环境 | 第29-46页 |
一、昆明市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29-33页 |
1. 昆明市经济状况 | 第29-30页 |
2. 昆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SWOT分析 | 第30-32页 |
3. 昆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32-33页 |
二、昆明市经济发展软环境现状 | 第33-43页 |
1.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 第34-35页 |
2. 政治舆论环境得到优化 | 第35-36页 |
3. 政策扶持环境得到发展 | 第36-37页 |
4. 社会环境得到改善 | 第37-40页 |
5. 法治管理环境得到健全 | 第40-41页 |
6. 人文道德环境得到提升 | 第41-43页 |
三、昆明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43-46页 |
1.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推动政治舆论软环境建设 | 第43-44页 |
2. 工作作风整顿和工作流程再造,提升行政效能 | 第44页 |
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 第44页 |
4. 建立健全检查监督体系 | 第44-45页 |
5. 领导力强、控制力高有力推动昆明软环境建设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昆明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6-52页 |
一、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 第46-49页 |
1. 观念创新仍显滞后 | 第46-47页 |
2. 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 第47页 |
3. 权力寻租、权力设租毒化政务环境 | 第47-48页 |
4. 群众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 | 第48页 |
5. 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 第48页 |
6. 干部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 第48-49页 |
7. 国际化程度不高,带动力弱,影响力不够 | 第49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49-52页 |
1. 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 第49页 |
2. 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评价体系 | 第49-50页 |
3. 经济发展政策滞后 | 第50页 |
4. 制度不完善 | 第50页 |
5. 诚信缺失 | 第50-51页 |
6. 缺乏独特的环境优势 | 第51页 |
7.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优化昆明市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政策建议 | 第52-63页 |
一、昆明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理想模型 | 第52-54页 |
1. 模型建构 | 第52-53页 |
2. 运行模式 | 第53-54页 |
3. 保障机制 | 第54页 |
二、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 第54-56页 |
1. 继续解放思想,提高对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 第54-55页 |
2. 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 第55页 |
3. 鼓励中介服务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形成完善的服务机制 | 第55页 |
4. 规范公务行为,提高政务效率 | 第55-56页 |
5.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 第56页 |
6. 完善政府问责制 | 第56页 |
三、完善软环境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 | 第56-59页 |
1.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 | 第57页 |
2.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机制 | 第57页 |
3. 完善软环境投诉网络、危机处理和快速反映机制 | 第57页 |
4. 完善软环境评价、规划体系 | 第57-58页 |
5. 完善监督和反馈机制 | 第58页 |
6. 完善可持续和可操作的政策扶持制度 | 第58-59页 |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59-60页 |
1. 利益引导机制 | 第59页 |
2. 利益约束机制 | 第59页 |
3. 利益调节、补偿机制 | 第59页 |
4. 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59-60页 |
五、重组资源,优化人文道德环境 | 第60-63页 |
1. 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完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洼地" | 第60页 |
2.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 第60-61页 |
3.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在软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61页 |
4. 培育全社会诚信守法意识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一、结论 | 第63-64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