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基础理论研究 | 第8-17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 第8-12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 第12-17页 |
第二章 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17-30页 |
一、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确定,且必须已届清偿期 | 第17-21页 |
二、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 | 第21-22页 |
三、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行为已经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 第22-24页 |
四、代位权的客体适当 | 第24-30页 |
第三章 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效力 | 第30-41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对债权人的效力 | 第30-31页 |
二、对债务人的效力 | 第31页 |
三、对次债务人的效力 | 第31-32页 |
四、对其他债权人的效力 | 第32页 |
五、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效果归属问题 | 第32-41页 |
第四章 债权人代位权诉讼制度 | 第41-52页 |
一、研究债权人代位权诉讼的必要性 | 第41页 |
二、代位权诉讼的当事人 | 第41-43页 |
三、代位权诉讼的管辖权的性质问题 | 第43-45页 |
四、代位权诉讼中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限制 | 第45-47页 |
五、代位权诉讼的既判力范围 | 第47-49页 |
六、多个债权人代位权诉讼合并审理问题 | 第49-50页 |
七、代位权诉讼与普通诉讼的关系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完善 | 第52-59页 |
一、代位权构成要件中对债权人的债权条件规定得过于模糊 | 第52-53页 |
二、法律规范上存在明显的冲突 | 第53-55页 |
三、立法层次不高,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不够 | 第55页 |
四、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的举证责任未作规定 | 第55-57页 |
五、代位权制度功能的发挥,需要其它法律提供足够的支撑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