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法脱除低浓度苯系物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 ·苯系物的毒性 | 第11-14页 |
| ·挥发性有机废气控制技术 | 第14-21页 |
| ·吸附法 | 第14-15页 |
| ·热破坏法 | 第15-16页 |
| ·冷凝法 | 第16-17页 |
| ·吸收法 | 第17-18页 |
| ·生物膜法 | 第18-19页 |
| ·光分解法 | 第19页 |
| ·等离子体分解法 | 第19-20页 |
| ·臭氧分解法 | 第20页 |
| ·结论 | 第20-21页 |
| ·吸附分离理论 | 第21-23页 |
| ·吸附分离的机理 | 第21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21-22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22-23页 |
| ·吸附剂及其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 ·常用吸附剂 | 第24-25页 |
| ·活性炭 | 第25页 |
| ·活性炭纤维 | 第25-26页 |
| ·吸附剂的性能要求 | 第26-27页 |
| ·吸附剂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二氧化碳净化技术 | 第27-31页 |
| ·压缩-冷凝法 | 第28页 |
| ·溶剂吸收法 | 第28页 |
| ·变压吸附法 | 第28-29页 |
| ·浅低温精馏法 | 第29页 |
| ·膜分离法 | 第29-3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1-36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 ·吸附剂 | 第31页 |
| ·原料气 | 第31页 |
| ·标准气 | 第31-32页 |
| ·检测设备 | 第32页 |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32-35页 |
| ·配气 | 第32-33页 |
| ·吸附剂的单柱动态评价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 ·活化再生装置 | 第34-35页 |
| ·吸附剂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 3 活性炭脱除惰性气体和二氧化碳中苯系物的研究 | 第36-45页 |
| ·活性炭脱除氮气中苯系物的研究 | 第36-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 ·活性炭吸附苯性能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40-42页 |
| ·活性炭吸附甲苯性能的研究 | 第42-43页 |
| ·活性炭脱除二氧化碳气体中苯系物的研究 | 第43-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改性活性炭脱除苯系物的研究 | 第45-52页 |
| ·酸、碱改性处理 | 第45-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 ·负载过渡金属改性处理 | 第49-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脱苯系物活性炭的再生方法研究 | 第52-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 ·压力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温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时间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54页 |
| ·再生气体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中试装置设计及实验 | 第56-61页 |
| ·设计思路及依据 | 第56页 |
| ·中试装置 | 第56-58页 |
| ·中试装置图 | 第56-57页 |
| ·中试装置照片 | 第57-58页 |
| ·中试装置参数 | 第58页 |
| ·实验过程 | 第58-59页 |
| ·工艺流程 | 第58页 |
| ·操作步骤 | 第58-59页 |
| ·中试结果 | 第59-61页 |
| 7 工程设计及经济分析 | 第61-69页 |
| ·工程背景 | 第61页 |
| ·技术设计指标及标准 | 第61-62页 |
| ·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 第62-64页 |
| ·经济分析 | 第64-68页 |
| ·工程经济分析数据 | 第64-67页 |
| ·静态经济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