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论文的背景分析 | 第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 第11-12页 |
| 2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分析 | 第12-21页 |
| ·东盟及其主要合作机制 | 第12-15页 |
|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与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 第12-13页 |
| ·东盟的合作原则 | 第13页 |
| ·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政治、经济领域合作 | 第13-14页 |
| ·东盟的组织机构 | 第14页 |
| ·“10+1”与“10+3”合作机制 | 第14-15页 |
|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 第15-19页 |
|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分析 | 第15-18页 |
|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 | 第18-19页 |
|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 3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第21-30页 |
| ·自由贸易区理论 | 第21-23页 |
| ·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 第21-22页 |
| ·投资效应、竞争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 第22-23页 |
|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回顾 | 第23-24页 |
| ·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分析 | 第24-25页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的条件分析 | 第25-27页 |
|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27-30页 |
|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状况分析 | 第30-38页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 | 第30-32页 |
| ·货物贸易关税的减让 | 第30页 |
| ·“早期收获” | 第30页 |
| ·原产地规则 | 第30页 |
| ·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 | 第30页 |
| ·服务贸易自由化 | 第30-31页 |
| ·实施有效的贸易便捷化措施 | 第31页 |
| ·对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 | 第31页 |
| ·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 第31-32页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博弈分析 | 第32-33页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及基本规划 | 第33-35页 |
| ·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盟经济的影响 | 第35页 |
| ·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影响 | 第36-38页 |
| 5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 第38-49页 |
|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 第38-40页 |
| ·东盟的现实状况所造成的障碍 | 第38-39页 |
|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障碍 | 第39页 |
| ·日本、美国的干扰因素 | 第39-40页 |
|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坚持处理好几个关系 | 第40-41页 |
| ·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的关系 | 第40页 |
|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 第40-41页 |
| ·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机制问题 | 第41页 |
| ·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关系 | 第41页 |
| ·经济差异与利益平衡的关系 | 第41页 |
| ·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41-49页 |
| ·努力扩大双方的贸易额 | 第42-43页 |
| ·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 | 第43页 |
| ·强化双方金融合作 | 第43-44页 |
| ·扩大双方旅游合作 | 第44页 |
| ·加强双边技术和人员交流 | 第44-45页 |
| ·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 | 第45-46页 |
| ·合理设计组织制度 | 第46-47页 |
| ·科学构建法律运行机制 | 第47-49页 |
|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动效应(兼结束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