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实验研究 | 第9-1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页 |
·实验动物 | 第9页 |
·实验药物、试剂及主要实验仪器 | 第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10页 |
·肝纤维化模型 | 第9页 |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9页 |
·标本采集与处理 | 第9-10页 |
3 主要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0页 |
4 实验结果 | 第10-13页 |
·药物对实验动物血清 HA的影响 | 第10-11页 |
·药物对实验动物血清 PCⅢ的影响 | 第11页 |
·药物对实验动物血清 LN的影响 | 第11-12页 |
·药物对实验动物血清 CⅣ的影响 | 第12-13页 |
·药物对实验动物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作用 | 第13页 |
6 实验小结 | 第13-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19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4-15页 |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15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辨证加减 | 第15页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5页 |
·组织学检查 | 第15-1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6页 |
3 治疗结果及分析 | 第16-17页 |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的变化 | 第16页 |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 第16页 |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第16-17页 |
·组织学检查结果 | 第17页 |
·药物不良反应 | 第17页 |
4 结果分析 | 第17-19页 |
讨论 | 第19-32页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病理机制的认识 | 第19-21页 |
·HSC的激活 | 第19-20页 |
·ECM的过度增生和沉淀异常 | 第20页 |
·其他细胞的作用和细胞因子启动 | 第20-21页 |
2 中医治法方药探讨 | 第21-26页 |
·法则治法 | 第21-25页 |
·组方原理 | 第25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5-26页 |
3 肝纤维化模型评价 | 第26-27页 |
4 血清学检查指标的选择 | 第27-29页 |
·Ⅲ型前胶原(PCⅢ)与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 | 第27-28页 |
·Ⅳ型胶原 | 第28页 |
·血清透明质酸 | 第28页 |
·层粘连蛋白 | 第28-29页 |
·血清学指标与肝脏病理变化关系 | 第29页 |
5 组织形态学检查 | 第29-30页 |
6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0-32页 |
·临床规范化 | 第30页 |
·科学的病例选择 | 第30-31页 |
·必要的病因治疗 | 第31页 |
·必须的跟踪观察 | 第31页 |
·适当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综述 | 第3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