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赋的学者化转型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页 |
第二章 汉赋学者化转型的前提 | 第12-29页 |
第一节 文士与学者 | 第12-19页 |
一 “士”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4页 |
二 “士”的分化 | 第14-16页 |
三 文士与学者的区分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汉赋学者化转型的时代 | 第19-24页 |
一 西汉初期 | 第19-20页 |
二 武帝时期 | 第20-22页 |
三 两汉之交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汉赋学者化转型的原因 | 第24-29页 |
一 时代的不同 | 第24-26页 |
二 创作主体心境的转变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汉赋学者化转型的表现 | 第29-49页 |
第一节 汉赋的题材 | 第29-34页 |
一 题材的模拟之风 | 第29-31页 |
二 题材的转变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汉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 第34-39页 |
一 虚构夸张的表现手法 | 第34-36页 |
二 记事写实的表现手法 | 第36-39页 |
第三节 汉赋主题的转变 | 第39-44页 |
一 汉赋“美”的主题 | 第39-41页 |
二 汉赋“刺”的主题 | 第41-44页 |
第四节 汉赋的作者 | 第44-49页 |
一 汉赋作者对汉赋的认识不同 | 第44-46页 |
二 汉赋作者的创作动机不同 | 第46-47页 |
三 汉赋作者知识结构的不同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汉赋学者化转型的意义 | 第49-63页 |
第一节 汉赋学者化转型的价值 | 第49-57页 |
一 文学发展的共同走向 | 第49-53页 |
二 对各类文学样式自身的影响 | 第53-57页 |
第二节 汉赋学者化转型的局限 | 第57-63页 |
一 因袭有余而创新不足 | 第57-59页 |
二 空发议论,成为学术的传声筒 | 第59-61页 |
三 卖弄学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