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38页
   ·研究背景第18-21页
     ·城市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发展观得以肯定第18-19页
     ·城市住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第19页
     ·我国住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第19-20页
     ·上海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的迫切性和艰巨性第20-21页
   ·研究的问题、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研究问题第21页
     ·研究目的第21-22页
     ·研究意义第22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22-26页
     ·住区第22-24页
     ·生态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健康的概念辨析第24-26页
     ·规划对策(THE MEASURE OF PLANNING)第26页
     ·实施机制(THE MECHANISM OF EXECUTION)第26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6-32页
     ·国外相关研究第26-29页
     ·国内相关研究第29-32页
   ·研究设计第32-38页
     ·研究视角第32-34页
     ·研究内容第34-35页
     ·研究方法第35页
     ·研究框架第35-38页
第2章 城市生态型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建构第38-58页
   ·城市生态型住区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8-44页
     ·生态学及相关理论第38-39页
     ·生态设计理论第39-42页
     ·环境社会学理论第42-43页
     ·环境伦理学理论第43-44页
   ·城市生态型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第44-56页
     ·城市生态住区的概念第44-46页
     ·城市生态型住区的内涵第46-50页
     ·城市生态型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第50-51页
     ·城市生态型住区规划的系统构成第51-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国内外生态型住区建设实践的经验借鉴第58-80页
   ·国外生态型社区实践状况第58-67页
     ·国外生态型社区的类型第58-61页
     ·国外生型社区基本建设情况第61-62页
     ·国外生态型社区建设的不同思路第62-66页
     ·国外生态型社区建设的对我国的启示第66-67页
   ·国外生态型住区的发展趋势第67-72页
     ·空间形态:紧凑式、功能混合第67-68页
     ·交通模式:公共交通优先、步行友好的第68-69页
     ·建筑技术:高技术化第69-70页
     ·住区环境:自然化、生态循环最大化第70页
     ·生态社区建设过程:公众参与性第70-72页
   ·国内生态型城市住区的实践状况第72-78页
     ·生态型住区的实践活动第72-73页
     ·国内生态型住区的主要实例第73-75页
     ·国内生态型住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75-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上海城市住区的发展状况分析第80-100页
   ·上海城市住区的发展演进第80-88页
     ·第一阶段(开埠后至建国前):里弄住宅建设第81-84页
     ·第二阶段(建国后至1978年):工人新村建设第84-86页
     ·第三阶段(1978年至1992年):大型城郊居住区建设第86-87页
     ·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多元化城市住区第87页
     ·小结:上海城市住区发展演进第87-88页
   ·上海城市住区的现状情况第88-98页
     ·上海城市住区环境的总体情况第89-93页
     ·上海住区环境的民意调查第93-98页
     ·上海居民的住区生态观念问卷调查第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5章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影响因素分析第100-114页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目标定位第100-102页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目标定位的依据第100-101页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目标定位第101-102页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102-112页
     ·自然环境因素第102-105页
     ·社会经济因素第105-109页
     ·人文历史因素第109-110页
     ·科学技术因素第110页
     ·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第110-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6章 上海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第114-150页
   ·宏观层面——城市住区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第115-122页
     ·优化城市住区的外部生态环境第115-116页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第116-119页
     ·协调城市住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关系第119-120页
     ·加强城市住区与外部环境的交通联系第120-121页
     ·小结:宏观层面的规划对策第121-122页
   ·中观层面——社区生态空间网络的建设第122-139页
     ·土地利用第122-130页
     ·住区空间布局第130-132页
     ·公共服务设施第132页
     ·道路交通系统第132-133页
     ·绿化景观系统第133-137页
     ·实例分析:上海君临天下花园的住区生态建设第137-138页
     ·小结:中观层面的规划对策第138-139页
   ·微观层面:住宅环境的生态设计第139-149页
     ·住宅建筑生态设计第139-142页
     ·生态适宜技术第142-149页
     ·小结:微观层面的规划对策第149页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第7章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的实施机制第150-176页
   ·我国生态型住区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50-151页
   ·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博弈分析第151-153页
     ·博弈论的基本原理第151-152页
     ·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博弈分析第152-153页
   ·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实施促进机制第153-174页
     ·市场机制第153-156页
     ·行政机制第156-163页
     ·法律机制第163-170页
     ·社会机制第170-174页
 ●本章小结第174-176页
第8章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实践——以安亭新镇为例第176-194页
   ·基本概况第176-178页
     ·上海的一城九镇建设第176-177页
     ·安亭新镇的概况第177-178页
   ·规划设计第178-182页
     ·规划设计理念第178-179页
     ·规划布局结构第179-180页
     ·道路系统第180-181页
     ·绿化景观系统第181页
     ·开放空间系统第181-182页
     ·建筑形式第182页
   ·生态技术第182-185页
     ·共同沟技术第182-183页
     ·集中供能技术第183页
     ·保温隔热、隔音、隔震技术第183-184页
     ·同层排水技术第184页
     ·生态防疫技术第184页
     ·智能化管理技术第184-185页
     ·其他技术第185页
   ·实地调查分析第185-187页
     ·住宅销售现状第185页
     ·购房者的家庭情况第185页
     ·整体评价第185-186页
     ·公共设施配套第186页
     ·绿化与生态环境第186页
     ·住宅建筑单体第186-187页
     ·小结第187页
   ·安亭新镇建设的启示和思考第187-193页
     ·启示第187-189页
     ·思考第189-193页
 ●本章小结第193-194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94-198页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94-196页
     ·建立了城市生态型住区的基本理论框架第194页
     ·国内外生态型住区建设的经验借鉴第194-195页
     ·提出上海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第195页
     ·提出上海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实施机制第195-196页
     ·对安亭新镇的案例分析第196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96页
   ·研究的主要局限和展望第196-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4页
附录1: 上海居住区环境现状调查表及数据统计分析第204-213页
附录2: 上海市居民住区生态观念调查表及数据统计分析第213-220页
附录3: 上海市安事新镇居住环境调查表及数据统计分析第220-226页
附录4: 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试行)第226-232页
附录5: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232-236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36-238页
后记第238页

论文共2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语听力学习中提取抑制、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含共引发剂胺的聚(脲)氨酯高分子型二苯甲酮光引发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