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演进过程中的空间不匹配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7-9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的回顾 | 第9-21页 |
·Kain 的贡献 | 第9-11页 |
·对“空间不匹配”的进一步研究 | 第11-21页 |
·反对 Kain 观点的研究成果 | 第11-15页 |
·支持 Kain 观点的研究成果 | 第15-21页 |
第三章 对“空间不匹配”的解释 | 第21-33页 |
·基于“获得工作可能性”的解释 | 第21-24页 |
·一个简单的模型 | 第22-23页 |
·该模型的深化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页 |
·加入更多局限的模型验证 | 第24-28页 |
·结论一 | 第25-26页 |
·结论二 | 第26-27页 |
·结论三 | 第27页 |
·结论四 | 第27-28页 |
·结论五 | 第28页 |
·实证研究对结论的支持 | 第28-33页 |
第四章 对国内“空间不匹配”的分析 | 第33-53页 |
·对“空间不匹配”假设的修正 | 第33-37页 |
·关注对象的改变 | 第33-35页 |
·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 | 第35-37页 |
·国内的“空间不匹配”现象 | 第37-44页 |
·三种形式的“空间不匹配” | 第37-40页 |
·两种角度的“空间不匹配” | 第40-43页 |
·对“空间不匹配”的总结 | 第43-44页 |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并存 | 第44-49页 |
·并存的现状 | 第45-46页 |
·并存的原因 | 第46-49页 |
·对城市下岗人员的关注 | 第49-51页 |
·其他的人口组成部分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相关问题的思考 | 第53-61页 |
·由上海发展得到的启示 | 第53-54页 |
·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54-57页 |
·学习机会的丰富 | 第54-56页 |
·制度的变迁 | 第56-57页 |
·发展战略的调整 | 第57-59页 |
·对本章的总结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