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阶级、阶层论文

当代我国弱势群体研究

前言第1-9页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回顾第9-17页
 (一) 国外相关文献第9-10页
 (二) 国内研究概述第10-12页
 (三) 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分类第12页
 (四) 弱势群体的特征第12-15页
  1、经济方面的特征第12-13页
  2、结构方面的特征第13-14页
  3、心理方面的特征第14-15页
 (五) 我国弱势群体的历史回顾第15-17页
二、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第17-29页
 (一) 生理性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第17-21页
  1、老年人第17-18页
  2、残疾人第18-19页
  3、妇女、儿童第19-21页
  4、重病患者第21页
 (二) 社会性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第21-29页
  1、弱势群体自身素质低、所占资源少第21-22页
  2、在改革开放的转型过程中,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击所形成第22-23页
  3、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不断加深第23-24页
  4、社会分层结构的不合理、中间阶层发育不成熟第24-25页
  5、“三农问题”第25-27页
  6、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第27-29页
三、关注弱势群体的必要性第29-32页
 (一) 维护社会公平、减少社会代价第29页
 (二) 维护社会稳定第29-30页
 (三) 弱势群体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第30-32页
四、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对策第32-54页
 (一) 解决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对策第32-35页
  1、积极发展社区工作第32-33页
  2、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第33-34页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各类专门机构服务设施第34-35页
 (二) 解决社会性弱势的对策第35-54页
  1、发展是关键第35-37页
  2、教育是根本第37-39页
  3、“三农问题”的解决第39-40页
  4、注重公平、强化再分配功能第40-43页
  5、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第43-44页
  6、培育壮大中间阶层第44-45页
  7、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第45-50页
  8、完善与弱势群体沟通的渠道第50-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后记第59-60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皇岛城市化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江油附子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