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的研究概述 | 第12-21页 |
1.1 企业效绩评价的概述 | 第12-14页 |
1.1.1 企业效绩评价的涵义 | 第12-13页 |
1.1.2 企业效绩评价的基本内容 | 第13-14页 |
1.2 国有林业企业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1 林业 | 第14页 |
1.2.2 林业产业 | 第14-15页 |
1.2.3 林业企业 | 第15页 |
1.2.4 国有林业企业 | 第15-16页 |
1.3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假设 | 第18-19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8页 |
1.4.2 基本假设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 第19-21页 |
2 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起源与理论解释 | 第21-33页 |
2.1 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起源与变革 | 第21-24页 |
2.1.1 人类社会早期的效绩评价思想 | 第21页 |
2.1.2 现代公司的诞生与两权分离 | 第21-22页 |
2.1.3 现代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发展变革 | 第22-24页 |
2.2 管理相关理论对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解释 | 第24-29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2.2.3 “最大”、“最小”法则 | 第25-26页 |
2.2.4 权变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5 系统管理理论 | 第27-28页 |
2.2.6 战略管理理论 | 第28-29页 |
2.3 现代林业理论对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指导 | 第29-33页 |
2.3.1 现代林业的内涵及其标准和指标体系 | 第30页 |
2.3.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 第30-31页 |
2.3.3 林业分类经营 | 第31页 |
2.3.4 现代林业理论的启示 | 第31-33页 |
3 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演变 | 第33-51页 |
3.1 国外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 第33-42页 |
3.1.1 原苏联森工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 第33-34页 |
3.1.2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森工企业传统的财务效绩考核 | 第34-35页 |
3.1.3 平衡计分卡思想在国外林业企业中的应用 | 第35-42页 |
3.2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42-47页 |
3.2.1 20世纪6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的考核 | 第42-43页 |
3.2.2 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的考核 | 第43页 |
3.2.3 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的考核 | 第43-44页 |
3.2.4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 | 第44-45页 |
3.2.5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方法演变的历史启示 | 第45-47页 |
3.3 我国建立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 第47-51页 |
3.3.1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的概况 | 第47-49页 |
3.3.2 我国建立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49-51页 |
4 我国林业企业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的分析 | 第51-63页 |
4.1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现行效绩评价制度的概述 | 第51-54页 |
4.1.1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 | 第51-53页 |
4.1.2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 第53-54页 |
4.1.3 地方林业企业效绩考核办法 | 第54页 |
4.2 新时期国有林业企业战略环境变化分析 | 第54-60页 |
4.2.1 知识经济时代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55-56页 |
4.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林业的科学定位 | 第56-57页 |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 第57页 |
4.2.4 林业经济全球化与林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 第57-58页 |
4.2.5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 第58页 |
4.2.6 推进五大转变是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 第58-59页 |
4.2.7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深远 | 第59-60页 |
4.3 我国林业企业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 第60-63页 |
4.3.1 不能适应新时期林业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 第60-61页 |
4.3.2 不能反映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 | 第61页 |
4.3.3 不能体现不同地区林业企业的可比性 | 第61页 |
4.3.4 不能反映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61-62页 |
4.3.5 不能保证基本假设的充分实现 | 第62页 |
4.3.6 不能反映指标间的动态平衡性 | 第62-63页 |
5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3-70页 |
5.1 构建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63-68页 |
5.1.1 按照林业行业特点设计 | 第63页 |
5.1.2 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 | 第63-64页 |
5.1.3 突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 | 第64-65页 |
5.1.4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 第65页 |
5.1.5 首要目标是为国有出资者服务 | 第65页 |
5.1.6 按照国有营林和国有林产工业分类设计 | 第65-67页 |
5.1.7 实现结果层面指标与动因层面指标的平衡 | 第67-68页 |
5.2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68-70页 |
6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70-91页 |
6.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第70-72页 |
6.1.1 导向性原则 | 第70页 |
6.1.2 全面性原则 | 第70-71页 |
6.1.3 重要性原则 | 第71页 |
6.1.4 相关性原则 | 第71页 |
6.1.5 效益性原则 | 第71页 |
6.1.6 可行性原则 | 第71-72页 |
6.2 评价指标设计方法 | 第72-74页 |
6.2.1 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 | 第72页 |
6.2.2 专家访谈与指标筛选 | 第72-73页 |
6.2.3 问卷设计与专家选择 | 第73页 |
6.2.4 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 第73-74页 |
6.2.5 指标论证与意见征求 | 第74页 |
6.3 国有营林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解析 | 第74-85页 |
6.3.1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 第74-81页 |
6.3.2 客户层面评价指标 | 第81-82页 |
6.3.3 技术创新层面评价指标 | 第82页 |
6.3.4 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 | 第82-84页 |
6.3.5 员工层面评价指标 | 第84-85页 |
6.4 国有林产工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解析 | 第85-88页 |
6.4.1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 第85-87页 |
6.4.2 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 第87-88页 |
6.5 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与配套措施 | 第88-91页 |
6.5.1 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第88-89页 |
6.5.2 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配套措施 | 第89-91页 |
7 结束语 | 第91-94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91-92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9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102页 |
个人简介 | 第102-103页 |
导师简介 | 第103-104页 |
成果目录清单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