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9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己有研究的综述 | 第13-18页 |
三、结构安排和主要观点 | 第18-2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五、探索与不足 | 第27-29页 |
第一章 企业的起源及其性质 | 第29-65页 |
第一节 企业的起源及其发展 | 第29-37页 |
一、企业的起源 | 第29-33页 |
二、企业制度的演变 | 第33-37页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企业观的发展 | 第37-48页 |
一、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观 | 第38-41页 |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观 | 第41-44页 |
三、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44-4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企业观 | 第48-57页 |
一、分工与协作是企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 第48-51页 |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 | 第51-52页 |
三、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前史” | 第52-54页 |
四、股份公司是对私人企业的“扬弃” | 第54-57页 |
第四节 企业的性质:本文的观点 | 第57-65页 |
一、企业性质的两个层次 | 第57-60页 |
二、企业性质两层次分析的意义 | 第60-65页 |
第二章 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问题的提出 | 第65-98页 |
第一节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65-72页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 | 第65-67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 第67-72页 |
第二节 现代企业理论与利益相关者企业观的比较分析 | 第72-86页 |
一、存异 | 第72-77页 |
二、求同 | 第77-86页 |
第三节 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 | 第86-98页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契约观 | 第86-92页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关系分析方法 | 第92-96页 |
三、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一个概要 | 第96-98页 |
第三章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分析(一) | 第98-144页 |
第一节 企业的出资人利益及其性质 | 第98-110页 |
一、出资人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98-102页 |
二、出资人利益与企业性质 | 第102-105页 |
三、中小出资人的利益侵害问题及其调整 | 第105-110页 |
第二节 企业的管理劳动关系及其性质 | 第110-124页 |
一、管理劳动者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110-113页 |
二、管理劳动者利益与企业性质 | 第113-120页 |
三、管理者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120-124页 |
第三节 企业的一般劳动关系及其性质 | 第124-137页 |
一、一般劳动者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124-127页 |
二、一般劳动者利益与企业性质 | 第127-133页 |
三、员工持股制度的利益关系分析--一种再分配机制 | 第133-137页 |
第四节 企业的债权人利益及其性质 | 第137-144页 |
一、债权人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137-139页 |
二、债权人利益与企业性质 | 第139-144页 |
第四章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分析(二) | 第144-174页 |
第一节 企业的供销关系及其性质 | 第144-150页 |
一、企业供销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144-146页 |
二、企业的供销关系与企业性质 | 第146-150页 |
第二节 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及其性质 | 第150-156页 |
一、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150-152页 |
二、企业的消费者关系与企业性质 | 第152-156页 |
第三节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其性质 | 第156-163页 |
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156-158页 |
二、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与企业性质 | 第158-163页 |
第四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及其性质 | 第163-174页 |
一、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163-167页 |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与企业性质 | 第167-171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问题--以SA8000为例 | 第171-174页 |
第五章 我国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 | 第174-208页 |
第一节 我国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结构 | 第174-181页 |
一、我国企业的性质分析 | 第174-176页 |
二、我国企业的利益主体构成 | 第176-180页 |
三、我国企业的利益关系特点 | 第180-181页 |
第二节 我国企业利益关系主体的“缺位” | 第181-190页 |
一、国有出资人的“缺位” | 第182-185页 |
二、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缺位” | 第185-188页 |
三、职业经理人的“缺位” | 第188-190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利益关系主体的“越位” | 第190-197页 |
一、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越位” | 第190-193页 |
二、国有企业内部人的“越位” | 第193-197页 |
第四节 我国企业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 | 第197-208页 |
一、弱势主体的利益共同体作用有限 | 第197-203页 |
二、政府管制和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203-208页 |
第六章 明确利益主体性质、健全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 第208-234页 |
第一节 明确利益主体范畴及其性质 | 第208-219页 |
一、货币资本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 | 第209-211页 |
二、劳动力是发展社会生产的根本保证 | 第211-213页 |
三、规范的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 第213-217页 |
四、国有企业的“社会性”辨析 | 第217-219页 |
第二节 正确认识利益主体关系 | 第219-225页 |
一、劳动收入是企业与劳动者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 | 第220-222页 |
二、职业经理人定位是出资人与管理者利益关系的关键 | 第222-224页 |
三、经济力量决定了主体在利益关系中的地位 | 第224-225页 |
第三节 健全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 第225-234页 |
一、完善利益主体的社会协商机制 | 第226-228页 |
二、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 第228-232页 |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监督机制 | 第232-234页 |
结语 | 第234-236页 |
参考文献 | 第236-241页 |
后记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