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引言第1-7页
第一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第7-19页
 1.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现状第7-13页
  1.1.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现实第7-11页
  1.1.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主要缺陷第11-13页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基础理论第13-16页
  1.2.1 环境权理论第14-15页
  1.2.2 环境公共信托理论第15页
  1.2.3 环境公共财产理论第15-16页
 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价值功能第16-19页
  1.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效果第16-17页
  1.3.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消极性效应第17-19页
第二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19-31页
 2.1 发达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19-25页
  2.1.1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19-21页
  2.1.2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1-22页
  2.1.3 韩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2-23页
  2.1.4 其它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3-25页
 2.2 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5-28页
  2.2.1 我国台湾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5-26页
  2.2.2 我国香港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6-28页
 2.3 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第28-31页
  2.3.1 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比较分析第28-29页
  2.3.2 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给予我们的启示第29-31页
第三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第31-52页
 3.1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可行性分析第31-36页
  3.1.1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法律依据第31-33页
  3.1.2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主客观条件第33-34页
  3.1.3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第34-36页
 3.2 明确赋予公众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根本保证第36-41页
  3.2.1 确立实体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基础第37-39页
  3.2.2 确立程序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关键第39-41页
 3.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相关法律的调整第41-52页
  3.3.1 制定行政程序法是确保公众参与的必然要求第41-43页
  3.3.2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第43-45页
  3.3.3 确立环保NGO的法律地位是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第45-47页
  3.3.4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第47-49页
  3.3.5 充实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众参与条款的若干构想第49-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历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专德育课考核评价问题研究
下一篇: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群生理生态和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