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3页 |
1 有关概念 | 第10-14页 |
·道德情感 | 第10-12页 |
·道德提升感 | 第12-13页 |
·亲社会行为 | 第13-14页 |
2 提升感的文化背景 | 第14-15页 |
3 道德提升感等积极情感的理论 | 第15-17页 |
4 道德提升感的有关研究 | 第17-18页 |
5 提升感与有关道德情感的区别 | 第18-21页 |
·提升感与厌恶 | 第18-19页 |
·提升与感恩、敬佩 | 第19-21页 |
·感恩 | 第19-20页 |
·敬佩 | 第20-21页 |
6.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思 | 第21-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3-60页 |
(Ⅰ)研究一:道德提升感的结构及问卷编制 | 第23-35页 |
1 道德提升感的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2 道德提升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 第24-32页 |
·预测问卷的施测与分析 | 第24-30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3 道德提升感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32-34页 |
·信度检验 | 第32-33页 |
·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35页 |
5 小结 | 第35页 |
(Ⅱ)研究二: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状况分析 | 第35-43页 |
1 目的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页 |
·被试 | 第36页 |
·研究工具 | 第36页 |
·实施程序 | 第36页 |
·资料处理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被试结构情况 | 第36-37页 |
·道德提升感心理反应特点 | 第37页 |
·道德提升感结构的性别差异 | 第37-38页 |
·道德提升感结构的年级差异 | 第38-39页 |
·道德提升感结构的专业差异 | 第39页 |
·道德提升感结构的地区差异 | 第39-40页 |
·道德提升感结构的独子/非独子差异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道德提升感总体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不同性别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状况差异 | 第41页 |
·不同年级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状况差异 | 第41-42页 |
·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状况差异 | 第42页 |
·不同学生来源和子女类型的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状况差异 | 第42页 |
5 小结 | 第42-43页 |
(Ⅲ)研究三:大学生道德提升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与人格特征影响的比较 | 第43-50页 |
1 目的 | 第43页 |
2 方法 | 第43-45页 |
·被试 | 第43-44页 |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实施程序 | 第44-45页 |
·资料处理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道德提升感水平在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差异 | 第45页 |
·生理现象水平在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差异 | 第45-46页 |
·认知判断水平在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差异 | 第46页 |
·情感反应水平在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差异 | 第46-47页 |
·行为倾向水平在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差异 | 第47页 |
·道德提升感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相关研究 | 第47-48页 |
·道德提升感、人格类型对于亲社会行为倾向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不同道德提升感水平在亲社会行为倾向上的差异 | 第49页 |
·道德提升感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 | 第49-50页 |
·道德提升感对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与人格类型的比较 | 第50页 |
5 小结 | 第50页 |
(Ⅳ)研究四:提升感与模拟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50-60页 |
1 目的 | 第50-51页 |
2 方法 | 第51-53页 |
·被试 | 第51页 |
·研究材料 | 第51-52页 |
·实施程序 | 第52-53页 |
·资料处理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情境的有效性检验 | 第53-55页 |
·被试在不同诱导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情境的有效性检验 | 第57-58页 |
·大学生在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差异 | 第58页 |
·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大学生在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差异 | 第58页 |
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1 结论 | 第60-61页 |
2 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