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 资产管理公司(AMC)运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总体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2 资产处置理论 | 第18-21页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冰棍效应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实现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标准 | 第20-21页 |
2.2.4 三个理论的意义 | 第21页 |
2.3 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组织体系的理论 | 第21-24页 |
2.3.1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3 国家财务理论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资产管理公司运营模式综述 | 第25-44页 |
3.1 国外资产管理公司运营模式 | 第25-32页 |
3.1.1 国外AMC的产生背景 | 第25-26页 |
3.1.2 国外AMC的运作目标 | 第26页 |
3.1.3 国外AMC的运营模式 | 第26-32页 |
3.2 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模式 | 第32-37页 |
3.2.1 我国AMC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3.2.2 我国AMC运营模式 | 第34-37页 |
3.3 我国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运营模式 | 第37-38页 |
3.3.1 地方性AMC成立背景 | 第37页 |
3.3.2 地方性AMC运营模式 | 第37-38页 |
3.4 AMC运营模式国内外比较分析 | 第38-43页 |
3.4.1 中外AMC的区别 | 第38-41页 |
3.4.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NA资产管理公司现有运营模式分析 | 第44-50页 |
4.1 NA公司产生背景 | 第44页 |
4.2 NA公司经营目标、职能 | 第44-45页 |
4.3 NA公司现有运营模式 | 第45-47页 |
4.3.1 NA公司的资金来源 | 第45页 |
4.3.2 NA公司的组织架构 | 第45-46页 |
4.3.3 不良资产的清收和处置 | 第46-47页 |
4.4 NA公司现有运营模式优劣分析 | 第47-49页 |
4.4.1 NA公司现有运营模式的优势 | 第47-48页 |
4.4.2 NA公司现有运营模式的劣势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NA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运营模式研究 | 第50-71页 |
5.1 NA公司目标运营模式设计 | 第50-54页 |
5.1.1 目标运营模式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5.1.2 NA公司目标运营模式 | 第51-54页 |
5.2 NA公司目标运营模式实施 | 第54-61页 |
5.2.1 NA公司目标运营模式实施方式 | 第54-58页 |
5.2.2 NA公司目标运营模式实施的具体手段 | 第58-61页 |
5.3 NA公司目标运营模式实施的主要手段分析 | 第61-70页 |
5.3.1 债转股 | 第61-66页 |
5.3.2 资产证券化 | 第66-69页 |
5.3.3 信托分层处置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NA公司实施目标运营模式的途径分析 | 第71-83页 |
6.1 NA公司实施目标运营模式应解决的问题 | 第71-75页 |
6.2 NA公司实施目标运营模式的建议 | 第75-79页 |
6.3 通过NA公司分析、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 第79-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