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1.1 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1 植物抗寒性与细胞膜的关系 | 第9页 |
1.1.1.2 植物的抗寒性与生物自由基伤害 | 第9-10页 |
1.1.1.3 植物的抗寒性与细胞内的物质变化 | 第10-11页 |
1.1.1.4 有关抗寒蛋白的研究 | 第11-12页 |
1.1.2 植物抗寒性鉴定常用指标 | 第12-15页 |
1.1.2.1 生态指标 | 第12页 |
1.1.2.2 形态指标 | 第12-13页 |
1.2.2.3 生理指标 | 第13-14页 |
1.2.2.4 理化指标 | 第14-15页 |
1.2 小麦抗寒性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小麦抗寒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小麦QTL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1 QTL分析所用群体 | 第16-17页 |
1.4.2 QTL分析所用分子标记 | 第17页 |
1.4.3 QTL定位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4.4 小麦QTL定位现状 | 第17-18页 |
2 引言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3.1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19页 |
3.2 DH群体抗寒性的鉴定 | 第19-21页 |
3.2.1 田间调查 | 第19-20页 |
3.2.1.1 幼苗习性调查 | 第19页 |
3.2.1.2 冻害程度调查 | 第19-20页 |
3.2.2 实验室测定 | 第20-21页 |
3.2.2.1 电解质外渗率测定 | 第20页 |
3.2.2.2 S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20页 |
3.2.2.3 P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3.2.2.4 MDA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3.3 SSR分子标记 | 第21-23页 |
3.3.1 总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3.3.2 SSR分析 | 第22-23页 |
3.3.2.1 PCR扩增 | 第22页 |
3.3.2.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染色 | 第22-23页 |
3.3.3 分子标记基因型记录 | 第23页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3.4.1 各级致死率的致死温度 | 第23页 |
3.4.2 抗寒相关性状抗寒性综合评价 | 第23-24页 |
3.4.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4页 |
3.4.4 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 第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4.1 DH群体各株系抗寒性相关指标的分析 | 第24-28页 |
4.1.1 幼苗习性与抗寒性的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4.1.2 电解质外渗与抗寒性的相关分析 | 第25页 |
4.1.3 半致死温度Lt50的确定 | 第25-26页 |
4.1.4 保护酶SOD、POD与抗寒性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4.1.5 膜质过氧化产物MDA与抗寒性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4.2 抗寒性指标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 第28-31页 |
4.3 抗寒性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 第31页 |
4.4 抗寒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31-40页 |
4.4.1 小麦DH群体幼苗习性的QTL定位 | 第31-32页 |
4.4.2 小麦DH群体冻害程度的QTL定位 | 第32-33页 |
4.4.3 低温处理后小麦DH群体叶片电解质外渗率的QTL定位 | 第33-36页 |
4.4.3.1 低温处理后小麦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在双亲及DH群体中的表现 | 第33-35页 |
4.4.3.2 QTL定位 | 第35-36页 |
4.4.4 低温处理后小麦DH群体Lt50的QTL定位 | 第36-37页 |
4.4.5 低温处理后小麦DH群体叶片SOD酶活性的QTL定位 | 第37-38页 |
4.4.6 低温处理后小麦DH群体叶片POD酶活性的QTL定位 | 第38-39页 |
4.4.7 低温处理后小麦DH群体叶片的QTL定位 | 第39-4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5页 |
5 1 幼苗习性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40页 |
5.2 低温对小麦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5.3 低温对小麦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5.4 低温对小麦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5.5 小麦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第42页 |
5.6 小麦抗寒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42-44页 |
5.6.1 作图群体 | 第42页 |
5.6.2 SSR分子标记的利用 | 第42-43页 |
5.6.3 抗寒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43页 |
5.6.4 决定小麦抗寒相关性状的QTL数目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5.7 进一步的研究 | 第44-45页 |
5.7.1 构建高密度的遗传图谱 | 第44页 |
5.7.2 构建主效QTL近等基因系和QTL精细定位 | 第44页 |
5.7.3 抗寒性鉴定方法的进一步规律化及抗寒性鉴定标准的统一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Abstract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