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9页 |
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 第8-17页 |
1.1 大豆疫霉菌的症状 | 第8页 |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条件 | 第8-9页 |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小种变异 | 第9页 |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 第9-10页 |
1.4.1 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 第9页 |
1.4.2 栽培防治 | 第9页 |
1.4.3 化学防治 | 第9-10页 |
1.4.4 生物防治 | 第10页 |
1.5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遗传 | 第10页 |
1.6 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鉴定 | 第10-12页 |
1.7 抗大豆疫霉根腐病资源筛选 | 第12页 |
1.8 分子标记 | 第12-14页 |
1.8.1 基于DNA杂交的分子标记 | 第12页 |
1.8.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2-14页 |
1.8.3 基于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分子标记 | 第14页 |
1.8.4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 | 第14页 |
1.9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1.9.1 利用近等基因系鉴定 | 第14页 |
1.9.2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 | 第14页 |
1.9.3 根据己有连锁图筛选 | 第14页 |
1.9.4 应用比较基因组共享分子标记 | 第14-15页 |
1.10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标记的定位、作图 | 第15页 |
1.10.1 质量性状基因分子标记定位作图 | 第15页 |
1.10.2 数量位点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15页 |
1.11 大豆抗疫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1.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16-17页 |
2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大豆资源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鉴定 | 第19-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1.1 材料 | 第19页 |
1.2 方法 | 第19-20页 |
1.2.1 培养基制备 | 第19页 |
1.2.2 大豆疫霉菌的单孢纯系建立 | 第19-20页 |
1.2.3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鉴定 | 第20页 |
1.2.4 抗病基因推导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8页 |
2.1 10个大豆疫霉菌株毒力测定结果 | 第20页 |
2.2 抗病基因的鉴定 | 第20-21页 |
2.3 抗病基因资源的分布 | 第21-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的初步筛选 | 第29-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1.2 大豆疫霉菌 | 第29页 |
1.3 植株培养 | 第29-30页 |
1.4 接种方法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1 野生大豆资源的抗性 | 第30页 |
2.2 抗性野生大豆资源的分布 | 第30-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3.1 野生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 第33页 |
3.2 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的分布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大豆品种诱变30中一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的鉴定与分子标记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1 材料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36页 |
1.2.1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方法 | 第34页 |
1.2.2 大豆基因组 DNA提取与检测 | 第34-35页 |
1.2.3 微卫星DNA扩增 | 第35页 |
1.2.4 PCR产物电泳 | 第35页 |
1.2.5 PCR产物的银染和显影 | 第35页 |
1.2.6 微卫星标记分析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2.1 抗性遗传分析 | 第36-37页 |
2.2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7页 |
2.3 抗病基因RpsYB30微卫星标记定位与作图 | 第37-42页 |
2.4 标记Satt313的有效性检测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大豆品种皖豆15中一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的鉴定与分子标记 | 第4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1.1 材料 | 第44页 |
1.2 方法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2.1 抗性遗传分析 | 第44-45页 |
2.2 引物筛选结果 | 第45页 |
2.3 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鉴定以及标记定位作图 | 第45-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