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9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 二、实践价值 | 第11-13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四、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17页 | 
|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中国青年日本观的内涵及其演变 | 第19-32页 | 
| 一、中国青年日本观的内涵 | 第19-22页 | 
| (一) 国家观方面 | 第19-20页 | 
| (二) 民族观方面 | 第20-21页 | 
| (三) 文化观方面 | 第21页 | 
| (四) 历史观方面 | 第21-22页 | 
| 二、中国青年日本观的主要内容 | 第22-27页 | 
| (一) 对日本战争反省程度的关注 | 第22-24页 | 
| (二) 对日本挑战中国主权行为的抗议 | 第24页 | 
| (三) 对日美关系不断强化的担忧 | 第24-25页 | 
| (四) 对日本漫画、科技产品的兴趣 | 第25-26页 | 
| (五) 对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认可 | 第26页 | 
| (六) 对日本国民素质的尊重 | 第26-27页 |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日本观的发展轨迹 | 第27-32页 | 
| (一) 探索期(1949年—1972年) | 第28-29页 | 
| (二) 蜜月期(1972年—1991年) | 第29页 | 
| (三) 纷扰期(1991年至今)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南京青年日本观的调查与思考 | 第32-54页 | 
| 一、问卷调查的背景、目的及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 二、南京青年日本观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及统计结果 | 第34-47页 | 
| 三、对当代中国青年认识倾向的思考 | 第47-54页 | 
| (一) 信息来源多样化,以媒体为主 | 第47-49页 | 
| (二) 中国青年对日好感度较低,但接受日本文化 | 第49-50页 | 
| (三) 中日历史分歧加深误解,但对日判断相对冷静 | 第50-51页 | 
| (四) 公共外交成效显著,但青年参与度不高 | 第51-54页 |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日本观现状的分析 | 第54-65页 | 
| 一、影响中国青年日本观的具体因素 | 第54-57页 | 
| (一) 年龄因素 | 第55-56页 | 
| (二) 对日本熟悉程度的差异 | 第56-57页 | 
| 二、中国青年日本观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7-60页 | 
| (一) 文化差异加深误解程度 | 第57-58页 | 
| (二) 意识形态差异阻碍理性看待分歧矛盾 | 第58-59页 | 
| (三) 对政治、外交关注程度差异妨碍沟通交流 | 第59-60页 | 
| (四) 日方媒体报道偏颇,中国青年非理性行为煽动反日情绪 | 第60页 | 
| 三、中国青年日本观影响中日关系长远发展 | 第60-65页 | 
| (一) 中日关系发展涵盖的主要内容 | 第61-62页 | 
| (二) 理性对日态度促进中日关系发展 | 第62-63页 | 
| (三) 非理性行为不利中日世代友好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促进中国青年形成理性日本观 | 第65-81页 | 
| 一、理性日本观的定义 | 第65-68页 | 
| (一) 理性日本观的内涵 | 第65页 | 
| (二) 理性日本观的判定原则 | 第65-66页 | 
| (三) 理性日本观的表现 | 第66-68页 | 
| 二、培养中国青年理性日本观的现实意义 | 第68-71页 | 
| (一) 理性日本观是中日青年交流的根基 | 第68-69页 | 
| (二) 理性日本观是促进中日经济、文化合作的保障 | 第69-70页 | 
| (三) 理性日本观是构建和谐中日关系的前提 | 第70-71页 | 
| 三、促进中国青年形成理性日本观的具体措施 | 第71-81页 | 
| (一) 中日政府加强合作,构建中日青年交流平台 | 第71-73页 | 
| (二) 中日学术界共同研究历史,澄清历史是非 | 第73-76页 | 
| (三) 学校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日本观 | 第76-77页 | 
| (四) 中国青年持开放学习态度,深入了解日本民族 | 第77-81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附件 | 第82-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