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1.1 现代交流调速的发展及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的现实意义 | 第7-11页 |
1.1.1 现代交流调速的发展 | 第7-9页 |
1.1.2 高压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现实意义 | 第9-11页 |
1.2 智能控制的发展及模糊控制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应用 | 第11-14页 |
1.2.1 智能控制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模糊控制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自动控制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工程现状及解决方案 | 第17-29页 |
2.1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20页 |
2.1.1 发电厂概况 | 第17-18页 |
2.1.2 水源地补给水升压泵运行和控制现状 | 第18-19页 |
2.1.3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2 技术分析 | 第20-28页 |
2.2.1 交流电机常用调速方式 | 第20-21页 |
2.2.2 交流电机常用调速方式性能比较 | 第21-23页 |
2.2.3 高压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 第23-28页 |
2.3 解决方案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控制算法研究 | 第29-44页 |
3.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基本模糊控制器的功能 | 第30-31页 |
3.2 双入—单出的基本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及设计步骤 | 第31-34页 |
3.2.1 双输入—单输出的基本模糊控制器系统的原理 | 第31-33页 |
3.2.2 双输入—单输出的基本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第33-34页 |
3.3 补水泵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4-43页 |
3.3.1 模糊控制器中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36-37页 |
3.3.2 二级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7-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系统构成及远程通信 | 第44-55页 |
4.1 水源地补水泵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构成 | 第44-48页 |
4.1.1 网络的连接 | 第44-47页 |
4.1.2 补水泵高压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 第47-48页 |
4.2 上位机和下位机通信的建立 | 第48-51页 |
4.2.1 网络分层的OSI模型 | 第48页 |
4.2.2 TCP/IP协议 | 第48-49页 |
4.2.3 上位机和下位机的TCP/IP属性设置 | 第49-51页 |
4.3 系统控制程序的设计 | 第51-54页 |
4.3.1 所用开发语言简介 | 第51-52页 |
4.3.2 系统控制程序的设计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系统运行实验及分析 | 第55-66页 |
5.1 控制算法实验 | 第55-61页 |
5.1.1 基本模糊控制器对系统的模糊控制实验 | 第56-57页 |
5.1.2 二级模糊控制器对系统的模糊控制实验 | 第57-59页 |
5.1.3 二级模糊控制器时的阶跃响应实验 | 第59-61页 |
5.2 网络运行实验 | 第61-64页 |
5.3 补给水泵系统生产运行测试 | 第64-65页 |
5.3.1 节能测试 | 第64页 |
5.3.2 起动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实验结论 | 第66页 |
6.2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6.3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