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20页 |
| ·第二代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2G PFBC 空气鼓风部分气化炉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高温空气气化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 ·流化床气化数学模型研究 | 第19-20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 第二章 高温空气/蒸汽加压煤部分气化概念验证及工艺研究 | 第25-44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0.1MWth 高温空气/蒸汽加压煤部分气化试验 | 第25-30页 |
| ·试验装置 | 第25-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 ·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过程 | 第29页 |
| ·试验数据整理 | 第29-30页 |
| ·煤气化机理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 ·气化炉冷态流动特性 | 第31-32页 |
| ·气化炉内温度分布 | 第32-33页 |
| ·空气/蒸汽预热温度影响 | 第33-35页 |
| ·气化温度影响 | 第35-37页 |
| ·气化炉压力影响 | 第37-39页 |
| ·空气系数和汽煤比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2MWth加压煤部分气化炉内气化特性放大验证试验研究 | 第44-65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2MWth 加压煤部分气化试验 | 第44-48页 |
| ·试验系统 | 第44-46页 |
| ·试验物料 | 第46-47页 |
| ·试验过程 | 第47-48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 ·工艺及装置试验研究 | 第49-50页 |
| ·气化特性试验研究 | 第50-60页 |
| ·小试与中试煤气化对比分析及喷动流化床气化炉放大 | 第60-62页 |
| ·小试与中试煤气化数据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 ·喷动流化床气化炉放大规律探讨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加压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炉数值模拟 I.模型的建立 | 第65-88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流动子模型 | 第65-73页 |
| ·炉栅区 | 第66-69页 |
| ·鼔泡区 | 第69-71页 |
| ·悬浮区 | 第71-73页 |
| ·挥发分析出子模型 | 第73-75页 |
| ·高压下煤挥发分析出 | 第73页 |
| ·挥发分产物分布平衡模型 | 第73-75页 |
| ·燃烧子模型 | 第75-77页 |
| ·焦炭燃烧子模型 | 第75-77页 |
| ·气体均相燃烧反应 | 第77页 |
| ·焦炭气化子模型 | 第77-79页 |
| ·碳与水蒸汽的反应 | 第77-78页 |
| ·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Boudouard 反应) | 第78页 |
| ·水气置换反应 | 第78-79页 |
| ·气固质量平衡子模型 | 第79-82页 |
| ·炉栅区气固质量守恒 | 第79-80页 |
| ·鼔泡区气固质量守恒 | 第80-81页 |
| ·悬浮区气固质量守恒 | 第81-82页 |
| ·能量平衡子模型 | 第82-84页 |
| ·炉栅区气固能量守恒 | 第82-83页 |
| ·鼔泡区气固能量守恒 | 第83页 |
| ·悬浮区气固质量守恒 | 第83-84页 |
| ·小结 | 第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第五章 加压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炉数值模拟Ⅱ.模型的计算及分析 | 第88-100页 |
| ·引言 | 第88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88-90页 |
| ·针对2MWth 中试装置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0-95页 |
| ·计算机初始参数输入 | 第90-91页 |
| ·炉栅区 | 第91-92页 |
| ·鼔泡区 | 第92-94页 |
| ·悬浮区 | 第94页 |
| ·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94-95页 |
| ·0.1MWth 小试装置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5-98页 |
| ·计算机初始参数输入 | 第95-96页 |
| ·喷动区与环形区 | 第96-97页 |
| ·悬浮区 | 第97-98页 |
| ·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 | 第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2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2-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