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呼吸机治疗探讨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缩略词表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1 新生儿常频通气的应用进展 | 第9-10页 |
| ·呼吸机性能的改进 | 第9-10页 |
| ·漏气自动补偿功能 | 第9-10页 |
| ·同步触发技术 | 第10页 |
| ·近端传感技术应用 | 第10页 |
| ·其它性能的改进 | 第10页 |
|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临床应用 | 第10页 |
| ·机械通气模式的发展 | 第10页 |
| ·新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临床应用 | 第10页 |
| 2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iNO) | 第10-11页 |
| ·iNO 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 第11页 |
| ·iNO 的临床应用指征 | 第11页 |
| ·iNO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 ·iNO 的联合治疗: | 第11页 |
| 3 高频通气 | 第11-12页 |
| ·高频通气的概述 | 第11-12页 |
| ·高频通气的适应症 | 第12页 |
| ·高频通气与常频通气的比较 | 第12页 |
| ·通气的比较 | 第12页 |
| ·压力监测问题的比较 | 第12页 |
| ·病理生理问题的比较 | 第12页 |
| 4 体外膜肺(ECMO)的应用 | 第12-13页 |
| ·体外膜肺(ECMO)的概述 | 第13页 |
| ·ECMO 的治疗对象和应用指征 | 第13页 |
| ·EMCO 治疗的禁忌症 | 第13页 |
| 5 液体通气(LV) | 第13-14页 |
| ·LV 的概述 | 第13页 |
| ·LV 的治疗原理 | 第13-14页 |
| 6 负压通气 | 第14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15页 |
| 二. 机械通气 | 第15-18页 |
| 1.机械通气指征 | 第15页 |
| 2.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3.插管方法及初始通气模式的选择 | 第15-16页 |
| 4.呼吸机参数预调 | 第16页 |
| 5.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护 | 第16-18页 |
| 6.呼吸机的撤离 | 第18页 |
| 7.气道分泌物的采集和培养 | 第18页 |
| 三.机械通气患儿的其它辅助措施 | 第18-19页 |
| 1.静脉营养 | 第18页 |
| 2.肺表面活性物质 | 第18-19页 |
| 3.盐酸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 | 第19页 |
| 4.丙种球蛋白 | 第19页 |
| 5.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输血支持 | 第19页 |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 五.典型病例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结果 | 第23-29页 |
| 1. 临床转归 | 第23页 |
| 2.合并症 | 第23-24页 |
| 3.三种主要疾病的呼吸机参数 | 第24页 |
| 4.机械通气并发症 | 第24-25页 |
| 5.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 ·围生期因素对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呼吸机参数对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 | 第26页 |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 | 第26页 |
| 6.其它相关辅助措施 | 第26-29页 |
| ·静脉营养 | 第27页 |
|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 | 第27页 |
| ·沐舒坦 | 第27页 |
|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输血 | 第27-28页 |
| ·丙种球蛋白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29-36页 |
| 一. 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 第29-32页 |
| 1. 机械通气对患儿的治疗作用和上机时机的把握 | 第29页 |
| 2. 通气模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 3. 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 | 第30页 |
| 4.机械通气的监护 | 第30-31页 |
| 5. 呼吸机的撤离 | 第31页 |
| 6.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 第31-32页 |
| 7.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 二.其它辅助措施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作用 | 第32-36页 |
| 1.静脉营养 | 第32-33页 |
| 2.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 | 第33-34页 |
| 3.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的应用 | 第34页 |
| 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第34页 |
| 5.新生儿转运在 NICU 中的临床应用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