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导论 | 第7-11页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政府非税收入概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及特点 | 第11-16页 |
一、 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 | 第11页 |
二、 政府非税收入的分类 | 第11-15页 |
三、 政府非税收入的特点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18页 |
一、 第一个阶段:国家经济复苏时期 | 第16-17页 |
二、 第二个阶段:计划经济建设时期 | 第17页 |
三、 第三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 第17页 |
四、 第四个阶段:动荡时期 | 第17-18页 |
五、 第五个阶段:改革开放时期 | 第18页 |
六、 第六个阶段:政府非税收入改革时期 | 第18页 |
第三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功能和作用 | 第18-20页 |
一、 政府征收非税收入的主要依据 | 第18-19页 |
二、 政府非税收入与政府财政收入的区别与联系 | 第19页 |
三、 政府非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 第19-20页 |
四、 “专款专用”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使用原则 | 第20页 |
第四节 政府非税收入存在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一、 准公共产品的重要性 | 第20页 |
二、 受益公平的需求 | 第20-21页 |
三、 交易费用降低的需求 | 第21页 |
四、 外部性和垄断性的共同存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改革及成效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 第22页 |
第二节 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2-23页 |
二、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页 |
三、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四、 制度变迁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改革的制度设计 | 第24-29页 |
一、 制度设计的原则 | 第24-25页 |
二、 改革的制度安排 | 第25-29页 |
第四节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 第29-30页 |
一、 改革的资金范围已包括所有的政府非税收入 | 第29页 |
二、 改革的部门和基层政府数量不断扩大 | 第29页 |
三、 改革的资金量迅速扩大 | 第29-30页 |
第五节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改革成效 | 第30-32页 |
一、 规范了执收单位的收缴行为 | 第30页 |
二、 加快了非税收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 第30页 |
三、 提高了非税资金运行的透明度 | 第30-31页 |
四、 提升了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 第31页 |
五、 促进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第32-36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一、 非税收入改革的进度有待加快 | 第32页 |
二、 地方收入改革的模式有待规范 | 第32页 |
三、 中央地方分成收入管理机制需要理顺 | 第32-33页 |
四、 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 第33页 |
五、 对代理银行的监管需进一步加强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成因分析 | 第33-36页 |
一、 观念方面 | 第33-34页 |
二、 体制方面 | 第34页 |
三、 历史沿革的原因 | 第34页 |
四、 政府非税收入本身性质的原因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6-42页 |
一、 美国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管理 | 第36-37页 |
二、 澳大利亚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管理 | 第37-38页 |
三、 韩国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管理 | 第38-39页 |
四、 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启示 | 第39-42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2-45页 |
一、 强化非税收入制度体系建设 | 第42-43页 |
二、 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制 | 第43页 |
三、 规范非税收入分成管理 | 第43页 |
四、 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收缴信息化建设 | 第43-44页 |
五、 加强对代理银行监督考核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