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信任管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图表目录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背景 | 第8-10页 |
1.2 P2P网信任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3 P2P网信任管理模型的分类 | 第10-11页 |
1.4 P2P网信任管理技术性能评价 | 第11-13页 |
1.4.1 P2P网信任管理仿真试验的设计 | 第12页 |
1.4.2 模拟恶意行为攻击以获得对性能的评价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页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2 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信任获取方法 | 第15-29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任管理 | 第15-17页 |
2.3 信任获取方法 | 第17页 |
2.4 完全(不)信任的表示问题 | 第17-18页 |
2.5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任获取方法 | 第18-21页 |
2.5.1 准证据信任评价 | 第19-20页 |
2.5.2 保守参数 | 第20页 |
2.5.3 用准证据信任评价合成证据信任评价 | 第20-21页 |
2.5.4 “损失分担”作用 | 第21页 |
2.6 仿真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21-27页 |
2.7 结论 | 第27-29页 |
3 一种基于集群的信任管理模型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基于角色的P2P社区信任管理模型 | 第29-31页 |
3.3 集群 | 第31-32页 |
3.3.1 信任值的适用范围 | 第31页 |
3.3.2 集群的概念 | 第31-32页 |
3.4 微观信任管理模型 | 第32-35页 |
3.4.1 模型的定义和表示 | 第32-33页 |
3.4.2 模型与已有系统的比较 | 第33-34页 |
3.4.3 初始信任值 | 第34页 |
3.4.4 微观信任管理模型的算法描述 | 第34-35页 |
3.5 宏观信任管理模型 | 第35-36页 |
3.6 不同集群中的Peer的信任值转换 | 第36-37页 |
3.6.1 转换原因 | 第36-37页 |
3.6.2 转换方法 | 第37页 |
3.7 仿真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3.7.1 仿真实验环境 | 第37-38页 |
3.7.2 实验一:搜索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总数 | 第38-39页 |
3.7.3 实验二:恶意peer的影响 | 第39-40页 |
3.7.4 实验三: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再收敛过程 | 第40-41页 |
3.8 结论 | 第41-42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2-45页 |
4.1 结论 | 第42页 |
4.2 相关工作及展望 | 第42-45页 |
4.2.1 信任子网模型 | 第42-44页 |
4.2.1.1 信任子网可能的初始拓扑结构 | 第42-43页 |
4.2.1.2 信任子网模型的基本思想和研究计划 | 第43-44页 |
4.2.2 信息传播、带宽分享技术,及其研究计划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