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1 大学学术性特征的分析 | 第12-17页 |
·大学学术性的历史考察 | 第12-13页 |
·大学的学术性强调大学必须以真理探索和追求知识为己任 | 第13页 |
·大学的学术性强调大学必须满足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 | 第13-14页 |
·大学的学术性特征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的统一 | 第14-15页 |
·大学的组织结构特征分析 | 第15页 |
·大学的管理模式选择 | 第15-17页 |
2 大学教师聘任制与激励理论 | 第17-28页 |
·中西方激励理论述评 | 第17-21页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7-19页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 第17-18页 |
·赫茨柏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8-19页 |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 第19页 |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第19页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9-21页 |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19-20页 |
·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20页 |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 第20页 |
·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我国的激励理论 | 第21页 |
·作为学术劳动者的大学教师的激励原则和激励措施 | 第21-24页 |
·作为学术劳动者的大学教师的特点 | 第21-22页 |
·知识性 | 第21-22页 |
·专业性 | 第22页 |
·教育性 | 第22页 |
·创新性 | 第22页 |
·作为学术劳动者的大学教师的激励原则 | 第22-24页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协调 | 第23页 |
·内滋激励与外附激励并重 | 第23页 |
·正激励与负激励同步 | 第23-24页 |
·公平激励与倾斜激励相结合 | 第24页 |
·作为学术劳动者的大学教师的激励方式 | 第24-28页 |
·情感激励法 | 第24-25页 |
·公平激励法 | 第25-26页 |
·目标激励法 | 第26页 |
·榜样激励法 | 第26-27页 |
·参与激励法 | 第27-28页 |
3 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历史和比较 | 第28-33页 |
·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历史沿革 | 第28-30页 |
·蔡元培在北大实施的教师聘任制改革措施 | 第28页 |
·1960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执行<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 | 第28页 |
·1982年《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 | 第28-29页 |
·1986年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实行条例》 | 第29页 |
·1993年的《教育法》、1994年的《教师法》、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中关于教师聘任制的规定 | 第29页 |
·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 第29-30页 |
·中国大学教师聘任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30页 |
·发达国家大学教师聘任制的成功经验 | 第30-33页 |
·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和终身教职后评估 | 第30-31页 |
·日本大学的选择性任期制 | 第31页 |
·德国大学严格的教授聘任条件和晋升制度 | 第31-32页 |
·英国大学的尊重历史的终身教职制改革 | 第32页 |
·完善的法国大学教师职位分类制度 | 第32-33页 |
4 建立符合大学学术性特征和大学内在逻辑的教师聘任制 | 第33-39页 |
·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原则 | 第33-35页 |
·学术自由 | 第33-34页 |
·效率目标和学术目标的统一 | 第34-35页 |
·多样性 | 第35页 |
·有效性 | 第35页 |
·大学教师聘任制实施方式 | 第35-39页 |
·在岗位设置上,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 第35-36页 |
·在聘任方式上,公开招聘、择优聘用 | 第36页 |
·在聘任期限上,有限期聘任和无限期聘任相结合 | 第36-37页 |
·在考核方式和内容上,定性定量相结合,质量数量相结合,教学科研并重 | 第37页 |
·在薪酬分配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37-38页 |
·在落聘待聘教师安排上,留余地,给出路,予保障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