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第一节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杂种优势的经典理论 | 第15-16页 |
2.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6-24页 |
·分子标记多态性与杂种优势水平的表现 | 第16-18页 |
·基因差异表达类型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8-19页 |
·QTL效应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9-21页 |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 第21-22页 |
·单元型结构及等位基因表达的差异与杂种优势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杂种优势遗传研究与作物遗传改良 | 第24-30页 |
1.杂种优势种群的理论及其应用 | 第24-25页 |
2.配合力理论及其应用 | 第25页 |
3.杂种优势位点定位与杂交种亲本的改良 | 第25-30页 |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的遗传群体及方法 | 第26-27页 |
·新型遗传群体的构建与杂种优势基因的挖掘 | 第27-28页 |
·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其应用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 第30-33页 |
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 | 第30-31页 |
2.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 第31-33页 |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进展 | 第31-32页 |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水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35-52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36-39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39-50页 |
3.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籼粳亚种间杂种抽穗期的QTL定位及感光抑制基因的鉴定 | 第52-67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52-54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54-64页 |
3.讨论 | 第64-67页 |
第四章 籼粳亚种间杂种主效育性位点的检索及置换效应分析 | 第67-77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68-69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69-75页 |
3.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剖析 | 第77-106页 |
第一节 杂种优势基因座定位 | 第78-93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79-80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80-90页 |
3.讨论 | 第90-93页 |
第二节 双杂合位点间的互作效应 | 第93-106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93-95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95-104页 |
3.讨论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籼粳亚种间组合“02428/IR24”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106-116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107-108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108-112页 |
3.讨论 | 第112-116页 |
第七章 水稻籼粳染色体片段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116-131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117-120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120-127页 |
3.讨论 | 第127-131页 |
第八章 水稻分蘖角度的QTL定位和主效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131-138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132页 |
2.结果和分析 | 第132-135页 |
3.讨论 | 第135-138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138-144页 |
1.全文结论 | 第138-142页 |
2.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 第157-158页 |
附录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