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关于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即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前言第7-11页
第一章 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解读第11-26页
 第一节 “跨越”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第11-19页
  一、“跨越”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1-13页
  二、“跨越”思想的初步形成第13-17页
  三、恩格斯晚年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完善—论证了跨越的先决条件,并认为俄国失去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最佳时机第17-19页
 第二节 “跨越”思想的内容第19-26页
  一、反映“跨越”思想的主要著作和论述第19-21页
  二、“跨越”思想的内容第21-26页
第二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中的误区之一—对“跨越”思想的内涵的误解第26-32页
 第一节 “跨越”的主体是整个社会形态第26-28页
  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是可以跨越的第26-27页
  二、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有许多关于跨越生产力的论述第27-28页
 第二节 “跨越”的起止阶段是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第28-32页
  一、从马克思、恩格斯论及的有可能跨越的国家看,指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第28-30页
  二、从查苏利奇向马克思请教的信的内容来看,指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第30页
  三、从跨越的终止点—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来看,指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第30-31页
  四、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理论贡献来看,指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第31-32页
第三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中的误区之二—片面夸大“跨越”思想的适用性第32-40页
 第一节 “跨越”的思想仅仅是一个率先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第32-35页
  一、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由于生产力的历史继承性,整个人类社会不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第32页
  二、“跨越”思想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第32-35页
 第二节 现实社会主义与“跨越”思想无关,不能用当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注解“跨越”思想第35-40页
  一、俄国和中国等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的第35-37页
  二、俄国和中国等成功走上社会主义时“跨越”思想的实现条件并不存在第37页
  三、俄国和中国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序和步骤与“跨越”思想规定的革命顺序和步骤毫不相同第37-38页
  四、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是一种不同形态的社会主义第38-40页
第四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中的误区之三—认为马克思根本没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即没有“跨越”思想第40-50页
 第一节 “不通过”和“跨越”的含义相同,确认马克思提出了“不通过”的思想意味着肯定他提出了“跨越”的思想第40-42页
  一、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论论述看,“不通过”和“跨越”的含义相同第40-41页
  二、从马克思这一思想形成的背景看,“不通过”和“跨越”的含义相同第41-42页
  三、从“不通过”和“绕开”的词义辨析看,“不通过”就是“跨越”的意思第42页
 第二节 不能把“跨越”思想仅看作是“思想酝酿”,而应看作是马克思的“正式主张”第42-46页
  一、从“跨越”思想的酝酿和成熟过程看,“跨越”思想是一个正式主张第43-44页
  二、从马克思的正式复信和三封复信草稿的联系看,“跨越”思想是一个正式主张第44-45页
  三、从正式复信没有详细论证“跨越”思想的原因看,“跨越”思想是一个正式主张第45页
  四、正式复信第三稿标志着“跨越”思想的成熟,表明“跨越”思想是一个正式主张第45-46页
 第三节 “跨越”理论具有思想上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第46-50页
  一、马克思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确发生了转换第46-48页
  二、“跨越”思想提出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第48页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全面探讨了东方社会发展问题,为后来者继续探讨奠定了基础第48-50页
结束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箭炮行进中发射技术研究
下一篇:进口澳大利亚奶牛的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