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耐涝和抗穗发芽QTL的定位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一、小麦耐涝性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一) 小麦涝害的表现、原因及防治 | 第14页 |
(二) 小麦耐涝性的鉴定时期、指标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三) 小麦耐涝基因资源的发掘 | 第15-16页 |
(四) 小麦耐涝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16页 |
(五) 小麦耐涝性的机理 | 第16-18页 |
(六) 改良小麦耐涝性的主要途径 | 第18页 |
二、小麦穗发芽抗性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一) 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因素 | 第18-22页 |
1.穗发芽抗性的表现 | 第18-19页 |
2.种皮颜色与穗发芽抗性 | 第19页 |
3.籽粒休眠与穗发芽抗性 | 第19-20页 |
4.α-淀粉酶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5.α-淀粉酶抑制蛋白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6.颖壳及其它因素对穗发芽的影响 | 第22页 |
7.环境因素对穗发芽的影响 | 第22页 |
(二) 穗发芽抗性的遗传 | 第22-26页 |
1 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时期 | 第22-23页 |
2 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23页 |
3 穗发芽抗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QTL定位 | 第23-25页 |
4 小麦籽粒休眠性的遗传 | 第25-26页 |
(三) 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 | 第26-28页 |
1 小麦穗发芽抗性基因资源的发掘 | 第26页 |
2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育种方法与策略 | 第26-2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8-51页 |
第一章 马卡小麦耐涝性QTL的定位研究 | 第28-40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一、供试材料 | 第28-29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1.耐涝性鉴定 | 第29页 |
2.DNA提取和抗、感DNA池的配制 | 第29页 |
3.RAPD和SSR多态性位点检测 | 第29-30页 |
4.连锁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 第30页 |
5.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1) 表型资料分析 | 第30页 |
(2) QTL分析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一、亲本和RIL群体绿色叶片相对指数的变异 | 第31-32页 |
二、多态性分析 | 第32-35页 |
三、多态标记位点在RIL群体的分离与连锁分析 | 第35-37页 |
1、多态位点的分离 | 第35页 |
2、RAPD标记的染色体定位 | 第35-36页 |
3、标记连锁群的建立 | 第36-37页 |
四、耐涝性QTL的定位 | 第37-38页 |
1、单向方差分组分析 | 第37页 |
2、区间作图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总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白皮小麦丰产三号抗穗发芽QTL的定位研究 | 第40-51页 |
引言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一、供试材料 | 第40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1、群体构建 | 第41页 |
2、田间试验 | 第41页 |
3、发芽鉴定 | 第41页 |
4、DNA提取、抗感DNA池配制和SSR反应 | 第41-42页 |
5、标记连锁分析 | 第42页 |
三、数据分析 | 第42页 |
1、抗性资料分析 | 第42页 |
2、QTL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一、资料分析 | 第42-44页 |
1、RIL群体种子发芽率和穗发芽率的变异 | 第42-44页 |
2、两个穗发芽抗性鉴定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44页 |
二、多态性分析 | 第44-46页 |
1、亲本多态性检测 | 第44-45页 |
2、抗、感池分析 | 第45-46页 |
三、多态标记位点在RIL群体的分离及连锁分析 | 第46-47页 |
1、多态位点的分离 | 第46页 |
2、标记连锁分析 | 第46-47页 |
四、穗发芽抗性的QTL分析 | 第47-49页 |
1、单向方差分组分析 | 第47页 |
2、区间作图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总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附表 | 第6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