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6页 |
第一章 中学物理模型教学现状分析 | 第6-13页 |
1.1 高中物理模型传统的教学 | 第6-8页 |
1.1.1 高中物理教材物理模型知识呈现特点摘要 | 第6-7页 |
1.1.2 教师对物理模型的传统教学 | 第7-8页 |
1.2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模型的方法与过程 | 第8页 |
1.3 由传统的物理模型教与学引起的思考 | 第8-13页 |
第二章 物理模型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 第13-29页 |
2.1 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 第13-16页 |
2.1.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高中物理模型的分类 | 第13-16页 |
2.2 物理模型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1 物理模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 第16页 |
2.2.2 物理模型具有形象性 | 第16页 |
2.2.3 物理模型具有科学性 | 第16页 |
2.2.4 物理模型具有假定性 | 第16-17页 |
2.3 物理模型的地位与作用 | 第17-22页 |
2.3.1 构建物理模型是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2.3.2 物理模型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 第18-20页 |
2.3.3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 第20-21页 |
2.3.4 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 第21-22页 |
2.4 物理模型建立过程的心理过程分析 | 第22-29页 |
2.4.1 由心理表象生成概念和命题 | 第23-25页 |
2.4.2 由命题生成图式表征 | 第25-26页 |
2.4.3 由网络命题生成知识系统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物理模型教学中的策略 | 第29-41页 |
3.1 物理模型教学中的障碍分析 | 第29-32页 |
3.1.1 表象干扰,产生认知障碍 | 第29-30页 |
3.1.2 思维定势,产生迁移障碍 | 第30-32页 |
3.1.3 缺乏程序化的思维训练,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 | 第32页 |
3.2 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 第32-41页 |
3.2.1 重视表象,采用图景教学的策略 | 第33-34页 |
3.2.2 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教学策略 | 第34-36页 |
3.2.3 克服思维定式,采用变式教学策略 | 第36-37页 |
3.2.4 重视过程分析,采用思维程序化训练策略 | 第37-41页 |
第四章 物理模型教学的实例和效果 | 第41-58页 |
4.1 物理模型教学实例 | 第41-49页 |
4.1.1 重视培养学生挖掘物理本质,化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并自塑模型 | 第41-43页 |
4.1.2 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物理模型”的接受和存储能力 | 第43-45页 |
4.1.3 注重培养学生“模型”迁移能力 | 第45-48页 |
4.1.4 创设物理情境,应用“模型”进行合理联想 | 第48-49页 |
4.2 高考试题中物理模型实例及分 | 第49-54页 |
4.3 物理模型的教学效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 学习和应用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 第55-58页 |
4.4.1 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的 | 第55-56页 |
4.4.2 物理模型是在不断完善发展 | 第56-58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