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6页 |
| ·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 第7-12页 |
| ·杂种优势的发现及其利用 | 第7页 |
|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的研究 | 第7-9页 |
|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 第9-12页 |
| ·经典假说与论证 | 第9-10页 |
|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遗传机理 | 第10-11页 |
| ·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1-12页 |
| ·AFLP 与 RAPD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中的研究 | 第12-15页 |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2页 |
| ·RFLP 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 第12-13页 |
| ·RAPD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中的研究 | 第13-14页 |
| ·AFLP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中的研究 | 第14-15页 |
| ·SSR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中的研究 | 第1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 ·材料 | 第16-17页 |
| ·供试材料 | 第16页 |
| ·AFLP 分析实验材料及来源 | 第16-17页 |
| ·RAPD 分析实验材料及来源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 ·总 DNA 的提取及纯化 | 第17-18页 |
| ·AFLP 分析 | 第18-21页 |
| ·RAPD 分析 | 第21-22页 |
| ·田间种植 | 第22-23页 |
| ·种植地点 | 第22页 |
| ·种植方法 | 第22页 |
| ·性状测定项目 | 第22-23页 |
| ·统计方法 | 第23页 |
| ·数据统计 | 第23页 |
| ·遗传距离计算方法 | 第23页 |
| ·杂种超亲优势的计算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 ·基因效应分析 | 第23-28页 |
| ·方差分析 | 第23-24页 |
| ·尺度检验 | 第24页 |
| ·基因效应估计 | 第24-25页 |
| ·基因效应的遗传贡献率 | 第25-28页 |
| ·AFLP 和 RAPD 分子标记的分析 | 第28-30页 |
| ·AFLP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28-29页 |
| ·RAPD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29-30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8 个性状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0-34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株高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0-31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穗位高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1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叶片数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1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穗上叶均长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1-32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穗上叶均宽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2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茎粗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2-33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穗长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3页 |
| ·亲本与杂交种(F_1、F_2)在单株鲜重上的差异显著性 | 第33-34页 |
| ·两个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的综合分析 | 第34-35页 |
| 4 讨论 | 第35-37页 |
| ·基因效应的分析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 ·相似系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 第36页 |
| ·RAPD 与 AFLP 分子标记的效率和稳定性评价 | 第36-37页 |
| 5 结论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作者简介 | 第42-43页 |
| 附图 | 第43-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