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栽培制度分论文

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图目录第12-13页
表目录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我国双季稻连作体系氮肥施用现状第14-15页
     ·我国双季稻连作制度发展现状第14页
     ·我国稻田氮肥施用现状第14-15页
   ·稻田氮素循环与平衡特征第15-16页
   ·稻田氨挥发特征及影响因素第16-17页
   ·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第17-20页
   ·稻田氮素淋洗损失特征及研究方法第20-21页
   ·稻田大气氮素沉降特征第21-22页
   ·本文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第22-24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23页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第24-29页
   ·田间试验第24页
     ·早稻试验设计第24页
     ·晚稻试验设计第24页
   ·~(15)N 示踪微区试验第24-25页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第25-29页
     ·土壤、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第25页
     ·氮沉降、灌溉水样品采集与测定第25页
     ·土壤氨挥发采集与测定第25-26页
     ·N_2O 排放的原位采集与测定第26-27页
     ·同位素~(15)N 的测定第27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27-29页
第三章 不同施氮水平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特征第29-36页
   ·早稻季土壤氨挥发第29-31页
     ·早稻季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第29-31页
     ·早稻季土壤氨挥发累积损失量与损失率及与施氮量的拟合关系第31页
   ·晚稻季土壤氨挥发第31-33页
     ·晚稻季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第31-32页
     ·晚稻季土壤氨挥发累积损失量与损失率及与施氮量的拟合关系第32-33页
   ·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氨挥发损失第33-34页
   ·讨论第34页
   ·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不同施氮水平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 N_2O 排放特征第36-44页
   ·早稻季土壤 N_2O 排放特征第36-38页
     ·早稻季土壤 N_2O 排放通量的动态变化第36-37页
     ·早稻季土壤 N_2O 排放总量第37-38页
   ·晚稻季土壤 N_2O 排放特征第38-40页
     ·晚稻季土壤 N_2O 排放通量的动态变化第38-39页
     ·晚稻季土壤 N_2O 排放总量第39-40页
   ·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 N_2O 排放总量第40-41页
   ·讨论第41-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不同施氮水平土壤无机氮分布特征与氮素平衡第44-53页
   ·施氮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第44-46页
     ·早稻季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第44-45页
     ·晚稻季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第45-46页
   ·施氮对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第46-49页
     ·早稻季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第46-48页
     ·晚稻季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第48-49页
   ·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表观平衡第49-51页
   ·讨论第51-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不同施氮水平下双季稻连作体系肥料氮的去向第53-65页
   ·作物对肥料~(15)N 的吸收第53-56页
     ·早稻对肥料~(15)N 的吸收第53-54页
     ·晚稻对肥料~(15)N 的吸收第54-55页
     ·作物中肥料~(15)N 氮(Ndff)、作物回收率与施氮量的关系第55-56页
   ·肥料~(15)N 的氨挥发第56-58页
     ·早稻季肥料~(15)N 累积氨挥发损失第56-57页
     ·晚稻季肥料~(15)N 累积氨挥发损失第57-58页
   ·肥料~(15)N 在土壤剖面的残留分布第58-60页
   ·双季稻连作体系肥料~(15)N 的去向第60-61页
     ·早稻季肥料~(15)N 的去向第60页
     ·晚稻季肥料~(15)N 的去向第60-61页
   ·双季稻连作体系肥料氮素循环第61-62页
   ·产量效益与环境、农学效率相协调的适宜施氮量的确定第62-64页
   ·讨论第64页
   ·小结第64-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主要结论第65页
   ·创新点第65页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历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GhABF2基因功能分析及GhSRK2D基因的克隆
下一篇:普通小麦倍半萜合成途径关键基因Tafps的鉴定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