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生态及社会经济情况概况 | 第13-20页 |
·区域界定及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区域界定 | 第13-14页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自然生态条件 | 第14-16页 |
·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地质地貌 | 第15页 |
·土壤植被 | 第15-16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6-17页 |
·农业生产及畜牧业整体发展情况 | 第17-20页 |
2 黄河三角洲地区养羊业发展现状 | 第20-33页 |
·生产现状 | 第20-25页 |
·存栏量、出栏量及结构状况 | 第20-23页 |
·羊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 | 第23-24页 |
·饲养管理方式 | 第24-25页 |
·生产区域分布 | 第25页 |
·技术现状 | 第25-31页 |
·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 第26-31页 |
·品种改良技术 | 第26-28页 |
·人工草场培育技术 | 第28-29页 |
·青贮氨化技术 | 第29-30页 |
·疫病防制技术 | 第30-31页 |
·人才及技术储备情况 | 第31页 |
·黄河三角洲地区羊产业的加工、流通、贸易和消费现状 | 第31-33页 |
·活羊的流通和贸易 | 第31-32页 |
·羊产品的加工、流通和贸易 | 第32页 |
·羊肉消费 | 第32-33页 |
3 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养羊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3-38页 |
·饲养管理方式粗放 | 第33-35页 |
·群体结构不合理 | 第35页 |
·规模饲养比例较少 | 第35-36页 |
·草地生产力低下 | 第36页 |
·缺乏专门化高产羊种 | 第36-37页 |
·优质高档羊肉生产研发滞后 | 第37-38页 |
4 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养羊业的潜力和优势分析 | 第38-48页 |
·政策氛围宽松 | 第38-40页 |
·资源优势突出 | 第40-43页 |
·饲草料资源 | 第40-41页 |
·品种资源 | 第41-43页 |
·区位优势明显 | 第43页 |
·产业基础良好 | 第43-44页 |
·生产成本低 | 第44-45页 |
·市场前景看好 | 第45-47页 |
·农民增收需要 | 第47-48页 |
5 黄河三角洲地区养羊业的发展前景预测 | 第48-54页 |
·指导思想 | 第48页 |
·基本思路 | 第48-50页 |
·不同产业模式并举,重点在龙头+大户上求突破 | 第48-49页 |
·草地农区开发并举,重点在结合部求得率先突破 | 第49页 |
·两个市场开拓并举,重点在开拓国际市场求突破 | 第49页 |
·绵山羊发展并举,重点在改良和育肥上求突破 | 第49页 |
·两大生产方式并举,重点在专业化生产上求突破 | 第49-50页 |
·两大龙头建设并举,重点在良种上率先求突破 | 第50页 |
·发展目标 | 第50-51页 |
·未来五年目标 | 第50页 |
·未来十五年目标 | 第50-51页 |
·区域布局及发展模式 | 第51-52页 |
·天然草场放牧区 | 第51页 |
·人工草场区 | 第51页 |
·良种繁育和加工基地区 | 第51-52页 |
·肉羊舍饲育肥区 | 第52页 |
·保障措施 | 第52-54页 |
·制定优惠政策 | 第52页 |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 第52-53页 |
·发展规模养殖 | 第53页 |
·推广人工种草 | 第53页 |
·建设交易基地 | 第53页 |
·提高加工档次 | 第53-54页 |
6 总结论与建议 | 第54-59页 |
·总结论 | 第54-56页 |
·产业基础较好 | 第54页 |
·比较优势明显 | 第54-55页 |
·市场潜力巨大 | 第55-56页 |
·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优化区域布局,突出主导地位 | 第56页 |
·引进与地方品种并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 第56页 |
·重视养羊科学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 第56-57页 |
·制定质量分级标准,提高产品加工技术水平 | 第57页 |
·提高疫病监控能力,加强进口产品卫生检疫 | 第57-58页 |
·加强市场与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产业化合作组织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件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