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2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8-11页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理论综述 | 第11-19页 |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实质 | 第11-13页 |
二、公司治理中的资本力量 | 第13-16页 |
三、放宽的假设 | 第16-17页 |
四、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本文框架 | 第19-22页 |
第四节 文献检索 | 第22-24页 |
第五节 本文创新 | 第24-27页 |
一、研究领域上的创新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第24-25页 |
三、观点上的创新 | 第25页 |
四、内容上的创新 | 第25-27页 |
第一章 起步:晚清时期(1872~1911)的公司治理思想 | 第27-78页 |
第一节 《公司律》颁行以前的公司治理思想:粗浅模糊的认识 | 第27-52页 |
一、晚清社会对“公司”的初步认识 | 第27-34页 |
二、晚清社会对公司治理的初步认识 | 第34-52页 |
第二节 《公司律》:公司治理法制规范的起步 | 第52-59页 |
一、公司治理思想的新阶段 | 第53-55页 |
二、《公司律》环境下政府与经理人关系的再考察 | 第55-59页 |
第三节 《公司律》框架下公司治理思想中的官商博弈 | 第59-70页 |
一、公司治理思想的新起点 | 第59-61页 |
二、经理人遴选过程中的法律虚化 | 第61-65页 |
三、个人利益对治理机制的冲撞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8页 |
第二章 辉煌: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的公司治理思想 | 第78-114页 |
第一节 公司法人地位的确立 | 第78-84页 |
一、公司法人制度与公司治理 | 第79-81页 |
二、近代中国公司制企业法人地位的确立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家族公司治理思想 | 第84-93页 |
一、近代中国家族公司的出现及壮大 | 第85-87页 |
二、经理人遴选家族本位化 | 第87-90页 |
三、经营决策权家族内部化 | 第90-91页 |
四、公司治理思想中的家族纬度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对企业家素质的认识 | 第93-103页 |
一、企业家活动和中国企业的“黄金时期” | 第93-96页 |
二、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对企业家素质的认识 | 第96-103页 |
第四节 公司治理思想中的“推”“导”结构 | 第103-108页 |
一、“推”:公司治理机制对政府力量的抵制 | 第104-105页 |
二、“导”:公司治理机制中对政府力量的利用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4页 |
第三章 演进: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8~1937)的公司治理思想 | 第114-155页 |
第一节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 第115-124页 |
一、南京政府对国民经济垄断的形成 | 第115-116页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统制经济形成的思想和实现渊源 | 第116-121页 |
三、国民党政府当权者对“节制资本”思想的歪曲和利用 | 第121-124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准则主义的发展 | 第124-134页 |
一、1929年《公司法》:公司“营利”目标的确立 | 第124-132页 |
二、公司准则主义的发展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公司治理思想中政府角色选择与定位 | 第134-148页 |
一、官方的政府角色选择 | 第134-140页 |
二、公司治理思想中对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140-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5页 |
第四章 控制: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公司治理思想 | 第155-189页 |
第一节 经济统制体制下的企业 | 第155-166页 |
一、统制经济体制的形成 | 第155-158页 |
二、经济统制下的企业 | 第158-166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中行政力量的重新强化 | 第166-171页 |
一、对发展国家资本的认识 | 第166-168页 |
二、行政上超强控制 | 第168-171页 |
第三节 对国营企业治理的分析和批评 | 第171-179页 |
一、国营事业的定位:“不与民争利” | 第171-173页 |
二、国营事业中的内部人控制 | 第173-175页 |
三、对国营企业治理弊端的认识和分析 | 第175-179页 |
第四节 对政府干预的抵制 | 第179-184页 |
一、政府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控制 | 第179-182页 |
二、企业界对国民党政府干预的抵制和利用 | 第182-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184-189页 |
第五章 式微:抗战以后(1945~1949)的公司治理思想 | 第189-221页 |
第一节 战后国家资本的膨胀 | 第189-193页 |
一、未如理想的经济恢复与重建 | 第189-190页 |
二、国家资本的膨胀 | 第190-193页 |
第二节 战后中国企业的发展 | 第193-198页 |
一、民营企业的衰落 | 第193-195页 |
二、国营大公司的兴起 | 第195-197页 |
三、国家资本向官僚资本的变异 | 第197-198页 |
第三节 1946年《公司法》及行政控制的强化 | 第198-210页 |
一、1946年《公司法》中的官僚利益倾向 | 第198-202页 |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官僚化 | 第202-210页 |
第四节 民营企业治理机制中产权的弱化 | 第210-216页 |
一、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的缩小 | 第210-213页 |
二、民营企业产权的弱化 | 第213-216页 |
本章小结 | 第216-221页 |
结束语:艰难的博弈与弱化的资本权利 | 第221-227页 |
一、行政力量与资本力量的博弈 | 第221-223页 |
二、政府支配下弱化的资本权利 | 第223-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8页 |
后记 | 第238-239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39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