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CONTENTS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论题提出的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并行计算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来源及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网络并行计算及其运行平台 | 第17-34页 |
| ·网络并行计算概述 | 第17-20页 |
| ·高性能计算的要求 | 第17-18页 |
| ·并行计算的提出 | 第18-19页 |
| ·网络并行计算的出现 | 第19-20页 |
| ·网络并行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20-21页 |
| ·网络并行系统组成结构 | 第20-21页 |
| ·互连网络 | 第21页 |
| ·网络并行系统的特点 | 第21-22页 |
| ·网络并行计算的运行平台 | 第22-25页 |
| ·PVM | 第23-24页 |
| ·MPI | 第24-25页 |
| ·网络并行计算的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 ·PVM 概述 | 第26-28页 |
| ·PVM的组成和功能 | 第28-29页 |
| ·PVM的组成 | 第28页 |
| ·PVM的功能 | 第28-29页 |
| ·PVM的通信机制 | 第29-31页 |
| ·PVM在Windows平台上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第31-34页 |
| ·WPVM3.4--PVM for Windows | 第31-32页 |
| ·WPVM3.4版本的完善工作 | 第32-33页 |
| ·PVM在Windows环境下的开发环境现状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可视化并行程序开发平台(Visual Parallel Computing Programming Platform)系统分析 | 第34-54页 |
| ·用户分析 | 第34-36页 |
| ·功能设计和定义 | 第36-37页 |
| ·基于PVM的并行编程模式的分析研究 | 第37-46页 |
| ·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程序设计 | 第37-38页 |
| ·PVM的两种编程模式 | 第38-39页 |
| ·Master/Slave结构的并行程序设计模式 | 第39-46页 |
| ·Visual C++开发环境分析研究 | 第46-52页 |
| ·组件对象模型(COM) | 第46-48页 |
| ·Developer Studio对象关系模型 | 第48-50页 |
| ·Visual C++自定义插件(Add-in)接口 | 第50-52页 |
| ·候选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第54-82页 |
| ·功能模块 | 第54-57页 |
| ·可视化前端的设计 | 第57-60页 |
| ·添加变量或数组 | 第58-59页 |
| ·修改变量或数组 | 第59页 |
| ·删除变量或数组 | 第59-60页 |
| ·负载均衡设置 | 第60页 |
| ·后端数据库的设计 | 第60-62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60-61页 |
| ·数据库表的存储与导出过程 | 第61-62页 |
| ·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比较 | 第62页 |
| ·前端/后端的状态一致性设计 | 第62-68页 |
| ·链表类的定义 | 第62-64页 |
| ·链表操作的具体实现 | 第64-68页 |
| ·代码生成器的设计 | 第68-71页 |
| ·代码插入器的设计 | 第71-75页 |
| ·代码插入器的代码定位设计 | 第71页 |
| ·代码插入器的函数定义 | 第71-73页 |
| ·代码插入器的应用案例设计 | 第73-75页 |
| ·动态任务划分与负载均衡设计 | 第75-80页 |
| ·二次均分策略 | 第75-76页 |
| ·动态分配 | 第76-80页 |
| ·性能测试模型的设计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第82-92页 |
| ·自底向上、逐步集成的实现策略 | 第82-83页 |
| ·向导的实现 | 第83-87页 |
| ·Visual C++的向导支持 | 第83-84页 |
| ·向导的建立 | 第84-87页 |
| ·代码插入器的实现 | 第87-90页 |
| ·设计思想 | 第87-88页 |
| ·代码插入器的实现流程图 | 第88-90页 |
| ·通信变量的管理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 第90-92页 |
| 第六章 工程算例及系统评价 | 第92-97页 |
| ·定积分的并行计算算法模型 | 第92-94页 |
| ·算例实现步骤演示 | 第94-96页 |
| ·系统评价及应用前景展望 | 第96-97页 |
| 结论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104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