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诉交易制度的法理学思考
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 第1-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辩诉交易制度的缘起与演进 | 第13-23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的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辩诉交易的基本模式 | 第15-23页 |
一、美国式辩诉交易 | 第15-18页 |
二、意大利式辩诉交易 | 第18-19页 |
三、德国式辩诉交易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围绕辩诉交易的理论争议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对辩诉交易的诘难 | 第23-28页 |
一、辩诉交易是对正义的背叛 | 第23-24页 |
二、辩诉交易背离了无罪推定原则 | 第24-26页 |
三、辩诉交易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26页 |
四、辩诉交易可能导致司法腐败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有关辩诉交易诘难的回应——为辩诉交易申辩 | 第28-35页 |
一、辩诉交易并不违背法律正义原则 | 第28-30页 |
二、辩诉交易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 | 第30-32页 |
三、辩诉交易并不抵触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32-33页 |
四、辩诉交易并不必然导致司法腐败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辩诉交易的法律价值 | 第35-53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公正价值 | 第35-39页 |
一、辩诉交易制度突出体现了及时公正 | 第35-37页 |
二、辩诉交易制度能够实现相对公正 | 第37-38页 |
三、辩诉交易制度彰显了个别正义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秩序价值 | 第39-44页 |
一、辩诉交易与法律秩序价值的一般关系 | 第39-40页 |
二、辩诉交易达到了定分止争的诉讼目标 | 第40-41页 |
三、辩诉交易实现了罪犯回归的刑罚目的 | 第41-43页 |
四、社会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辩诉交易有利于实现诉讼民主 | 第44-49页 |
一、被告人具有与政府平等独立的法律人格 | 第44-45页 |
二、保障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 | 第45-47页 |
三、赋予检察官适当自由裁量权 | 第47-48页 |
四、控辩双方恪守诚信 | 第48-49页 |
第四节 辩诉交易制度对人的理性的肯认 | 第49-53页 |
一、辩诉交易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对理性人的假设 | 第49-51页 |
二、控辩双方通过博弈实现利益最大化 | 第51-52页 |
三、中立的法官愿意接受辩诉交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辩诉交易在中国的可适用性分析 | 第53-66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的现状 | 第53-56页 |
一、刑事政策有关辩诉交易规定的现状 | 第53-54页 |
二、司法实践中有关辩诉交易制度的改革尝试 | 第54-55页 |
三、学界关于辩诉交易的理论探讨现状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必要性问题 | 第56-61页 |
一、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需要 | 第56-58页 |
二、加快刑事诉讼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 第58-59页 |
三、法律灵活实现的需要 | 第59-60页 |
四、以制度保障司法诚信提高的需要 | 第60-61页 |
第三节 移植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61-66页 |
一、中国尚不完全具备建立美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基础 | 第61-63页 |
二、现阶段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条件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我国引进辩诉交易制度的构想 | 第66-73页 |
第一节 引进辩诉交易的制度准备 | 第66-69页 |
一、建立检察官的量刑建议制度 | 第66-67页 |
二、完善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机制 | 第67-68页 |
三、完善律师辩护制度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建立辩诉交易制度的理论构想 | 第69-73页 |
一、辩诉交易的适用范围 | 第69-70页 |
二、辩诉交易的适用前提 | 第70页 |
三、辩诉交易的幅度 | 第70-71页 |
四、辩诉交易的形式 | 第71页 |
五、辩诉交易的审查与救济 | 第71-72页 |
六、辩诉交易下的证据规则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