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时期以来的“趣”范畴研究 | 第1-18页 |
第一章 趣: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核心范畴 | 第18-39页 |
一、 “趣”在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中的位置 | 第18-20页 |
二、 “趣”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历史展开 | 第20-26页 |
三、 “趣”的美学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 第26-30页 |
四、 “趣”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内在网络系统 | 第30-39页 |
第二章 “趣”的涵义辨析 | 第39-47页 |
一、 未进入审美范畴系统的“趣”的涵义 | 第39-41页 |
二、 进入审美范畴系统的“趣”的涵义 | 第41-47页 |
第三章 “趣”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 | 第47-54页 |
一、 先秦两汉时期“趣”的使用 | 第47-48页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趣”作为审美概念的运用 | 第48-50页 |
三、 唐人对“趣”的运用与理论提升 | 第50-54页 |
第四章 宋代文论视野中的“趣” | 第54-63页 |
一、 “趣”在宋代诗评中的广泛运用 | 第54-57页 |
二、 “趣”在宋代诗论中的阐说和提升 | 第57-59页 |
三、 “趣”在宋代词评中的引入 | 第59-63页 |
第五章 金元诗论视野中的“趣” | 第63-71页 |
一、 “趣”在金元诗评中的承传与运用 | 第63-65页 |
二、 金元诗论、诗法对诗趣理论的阐说与抽绎 | 第65-71页 |
第六章 明代文论视野中的“趣” | 第71-91页 |
一、 “趣”在明代诗评中的广泛运用 | 第71-76页 |
二、 古典“趣”论在明代诗论中的全面展开 | 第76-80页 |
三、 明代中后期三位诗话家的集中评论与阐说 | 第80-85页 |
四、 “趣”在明代词论中理论内涵的进一步充实 | 第85-86页 |
五、 “趣”在明代戏曲批评中的引入与阐说 | 第86-88页 |
六、 “趣”在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引入 | 第88-91页 |
第七章 清代文论视野中的“趣” | 第91-115页 |
一、 “趣”在清代诗评中的继续广泛运用 | 第91-96页 |
二、 古典“趣”论在清代诗论中的深化 | 第96-101页 |
三、 清代中后期两位诗话家的集中评论与阐说 | 第101-104页 |
四、 “趣”在清代词学批评中的运用与升格 | 第104-109页 |
五、 “趣”在清代戏曲批评中的运用与拓展 | 第109-112页 |
六、 “趣”在清代小说批评中的运用与阐说 | 第112-115页 |
第八章 中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兴趣”论 | 第115-125页 |
一、 “兴趣”的出现及古代诗论家对“兴趣”的标树 | 第115-119页 |
二、 古代诗论家对“兴趣”审美特征的探讨及要求 | 第119-121页 |
三、 古代诗论家对“兴趣”生成与创造的考察 | 第121-125页 |
第九章 说“情趣” | 第125-135页 |
一、 “情趣”在评人论文中的出现与运用 | 第125-126页 |
二、 古代文论家对“情趣”的标树及对其相互关系的阐说 | 第126-130页 |
三、 我国古代文人的“情趣”世界 | 第130-135页 |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趣”论 | 第135-143页 |
一、 “意趣”的出现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 第135-136页 |
二、 宋以后文论家对“意趣”的标树 | 第136-138页 |
三、 宋以后文论家对“意趣”审美特征的探讨及要求 | 第138-140页 |
四、 宋以后文论家对“意趣”创造的考察 | 第140-143页 |
第十一章 论“理趣” | 第143-152页 |
一、 “理趣”的出现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与阐说 | 第143-147页 |
二、 “理趣”的层面与意蕴 | 第147-150页 |
三、 “理趣”与“理障”的比较考量 | 第150-152页 |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趣”与“机趣”论 | 第152-161页 |
一、 古代文学批评对“风趣”的运用与理论阐说 | 第152-155页 |
二、 古代文学批评对“机趣”的运用与理论阐说 | 第155-158页 |
三、 “风趣”与“机趣”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8-161页 |
第十三章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辨析 | 第161-171页 |
一、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相融相通 | 第161-165页 |
二、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相异相离 | 第165-171页 |
第十四章 “趣”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现代意义 | 第171-178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78-184页 |
附录 | 第184-196页 |
一、 不同形态“趣”的比较辨析 | 第184-186页 |
二、 历代主要“趣”论家简释 | 第186-196页 |
后记 | 第196-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