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 小鲵科各属介绍: | 第9-15页 |
·各属特征、分布及生物学: | 第9-13页 |
·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 | 第9页 |
·小鲵属(Hynobius) | 第9-10页 |
·巴鲵属(Liua) | 第10页 |
·爪鲵属(Onychodactylus) | 第10-11页 |
·肥鲵属(Pachyhyuabius) | 第11页 |
·北鲵属(Ranodon) | 第11-12页 |
·极北鲵属(Salamandrella) | 第12页 |
·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 | 第12-13页 |
·种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山溪鲵的分类 | 第13页 |
·小鲵属的分类 | 第13页 |
·巴鲵属的分类 | 第13-14页 |
·肥鲵属的分类 | 第14页 |
·北鲵属的分类及拟小鲵属的存在 | 第14-15页 |
2 、 小鲵科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进化意义 | 第15页 |
·化石证据 | 第15-16页 |
·小鲵科的濒危等级 | 第16页 |
3 、 进化分类 | 第16-24页 |
·生物分类观念与方法的演变 | 第16-17页 |
·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动物分类学之兴起 | 第17-18页 |
·与分子生物系统分类资料分析有关的计算机软件 | 第18-19页 |
·小鲵科分类学阐述 | 第19-24页 |
·形态学 | 第19-20页 |
·细胞水平 | 第20-23页 |
·染色体研究 | 第20-22页 |
·蛋白产物研究 | 第22-23页 |
·分子水平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小鲵科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4-43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1 实验试剂和器材 | 第25-26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25页 |
·酶 | 第25页 |
·试剂盒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页 |
·器材 | 第25-26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材料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32页 |
·小鲵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小鲵线粒体部分编码区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第27页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27-28页 |
·连接 | 第28页 |
·用CaCl_2转化法将重组质粒DNA导入细菌细胞 | 第28-29页 |
·感受态细胞(BL21)的制备 | 第28-29页 |
·转化 | 第29页 |
·蓝白斑筛选 | 第29-30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0页 |
·序列测定 | 第30页 |
·序列分析及系统重建 | 第30-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2-40页 |
·小鲵科基因组DNA提取 | 第32页 |
·DNA纯度检测 | 第32页 |
·基因组DNA电泳检测 | 第32页 |
·小鲵科线粒体16S rRNA和Cytb基因PCR产物电泳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38页 |
·基因序列测序结果 | 第33页 |
·线粒体基因序列及其变异 | 第33-38页 |
·系统进化树 | 第38-40页 |
4 实验讨论 | 第40-42页 |
·山溪鲵属有效种的讨论 | 第40页 |
·巴鲵、秦巴北鲵的分类地位讨论 | 第40-41页 |
·黄斑拟小鲵的分类地位 | 第41页 |
·小鲵科系统进化关系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