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绪言 | 第12-20页 |
第一章 原型模型与地质知识 | 第20-47页 |
第一节 岩石相、相组合及识别方法 | 第20-27页 |
一、 岩石相类型及识别标志 | 第20-21页 |
二、 相组合特征 | 第21-24页 |
三、 识别方法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储层单位划分及叠置形式 | 第27-32页 |
一、 储层单位划分依据 | 第27-30页 |
二、 叠置形式与对比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原型模型 | 第32-35页 |
第四节 河道砂体几何形状及分叉规律 | 第35-37页 |
一、 河道形态类型 | 第35-36页 |
二、 河道分叉规律 | 第36页 |
三、 河道密度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微相砂体规模统计关系与分布 | 第37-43页 |
一、 主要规模参数分布特征 | 第37-41页 |
二、 宽厚比关系 | 第41-42页 |
三、 长宽比关系 | 第42-43页 |
第六节 微相砂体渗透率空间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一、 变差函数综述 | 第43-44页 |
二、 微相砂体内渗透率分布结构特征 | 第44-47页 |
第二章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精细概念模型 | 第47-64页 |
第一节 建模思路与方法 | 第47-50页 |
一、 思路与方法 | 第47-48页 |
二、 实例剖析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厚油层内部非渗透夹层分布结构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模式 | 第52-57页 |
一、 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 | 第52-54页 |
二、 平面相分布特征及接解关系 | 第54-56页 |
三、 剖面相结构模式 | 第56-57页 |
第四节 渗流单元 | 第57-64页 |
一、 厚油层内部主要物性参数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二、 渗流单元类型及其特征 | 第58-61页 |
三、 储层渗流单元制图 | 第61-62页 |
四、 渗流单元模型特征 | 第62-63页 |
五、 应用 | 第63-64页 |
第三章 扇三角洲前缘三维模拟模型 | 第64-81页 |
第一节 储层模拟(Reservoir Modeling) | 第64-69页 |
一、 常规模拟方法、过程响应模拟与随机模拟 | 第64-65页 |
二、 储层随机模拟综述 | 第65-69页 |
第二节 随机建模思路与方法 | 第69-71页 |
一、 建模一般思路 | 第69-71页 |
二、 扇三角洲前缘地质模拟 | 第71页 |
第三节 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带模拟 | 第71-74页 |
一、 概念模型 | 第71-72页 |
二、 截断高斯模型与模型表述 | 第72-73页 |
三、 模拟结果 | 第73-74页 |
第四节 微相砂体模拟 | 第74-75页 |
一、 原理与模型表述 | 第74页 |
二、 模拟结果 | 第74-75页 |
第五节 三维定量储层地质模型 | 第75-81页 |
一、 扇三角洲前缘相模型 | 第75-78页 |
二、 三维定量模型 | 第78-81页 |
第四章 油水运动规律及控制因素 | 第81-95页 |
第一节 吸水能力控制因素 | 第81-84页 |
一、 吸水强度对油层动用程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二、 油层吸水能力控制因素 | 第82-84页 |
第二节 产液能力控制因素 | 第84-86页 |
一、 启动生产差 | 第84-85页 |
二、 产液界限 | 第85-86页 |
第三节 注入水垂向、侧向流动 | 第86-89页 |
一、 厚油层内垂向流动能力 | 第86页 |
二、 夹层对垂向和侧向流动控制 | 第86-89页 |
第四节 注入水平面运动规律 | 第89-91页 |
一、 注入水流动形式 | 第89-90页 |
二、 波及长度和半径计算 | 第90页 |
三、 控制因素 | 第90-91页 |
第五节 微相砂体中采液与吸水规律 | 第91-95页 |
一、 无产因次采液(油)指数 | 第91-92页 |
二、 无因次吸水指数 | 第92-95页 |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地质综合预测方法 | 第95-102页 |
第一节 双河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现状 | 第95-96页 |
一、 油藏工程方法 | 第95-96页 |
二、 测井解释 | 第96页 |
三、 密闭取芯与地化录井 | 第96页 |
第二节 油井小层剩余潜力预测方法 | 第96-98页 |
一、 预测关系式 | 第96-97页 |
二、 m值确定 | 第97页 |
三、 实例计算 | 第97-98页 |
第三节 井间剩余油分布非线性预测方法 | 第98-102页 |
一、 影响因素 | 第98页 |
二、 用C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关系 | 第98-100页 |
三、 实例计算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扇三角洲前缘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02-119页 |
第一节 未弱淹剩余油宏观分布规律 | 第102-109页 |
一、 剩余油富集类型 | 第103-105页 |
二、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105-109页 |
第二节 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09-114页 |
一、 剩余油微观分布形态和产状 | 第109-111页 |
二、 微观水驱油试验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剩余潜力评价与挖潜对策 | 第114-119页 |
一、 含油饱和度与剩余储量丰度评价体系 | 第115-116页 |
二、 挖潜对策 | 第116-119页 |
第七章 注采系统主要参数地质约束与优化 | 第119-129页 |
第一节 微相规模与注采井距 | 第119-122页 |
一、 微相砂体控制程度分析 | 第119-121页 |
二、 根据微相砂体的规模选择注采井距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储层物性与注采井距 | 第122-125页 |
一、 驱替压力梯度与注采井距 | 第123-124页 |
二、 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 | 第124页 |
三、 合理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 | 第124-125页 |
第三节 骨架型微相砂体中的合理油水井数比 | 第125-126页 |
一、 数值模拟结果 | 第125-126页 |
二、 矿场统计 | 第126页 |
第四节 调整和部署注采井网 | 第126-129页 |
一、 提高注采井网调整深度 | 第126-127页 |
二、 注采井网调整的经济技术界限与原则 | 第127-129页 |
第八章 开发调整实例 | 第129-144页 |
第一节 江河上倾尖灭区加密调整 | 第129-136页 |
一、 资源基础及特点 | 第129-130页 |
二、 开发特征与上产对策 | 第130-133页 |
三、 井网加密与压力系统调整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江河区Ⅶ_下层系注采井网完善调整 | 第136-140页 |
一、 开发状况与存在问题 | 第136-138页 |
二、 潜力分析 | 第138页 |
三、 方案部署及效果 | 第138-140页 |
第三节 双河区Ⅳ_上层系稳油控水 | 第140-144页 |
一、 层系概况 | 第140-141页 |
二、 剩余潜力分析 | 第141-142页 |
三、 稳油控水试验方案 | 第142-144页 |
结论 | 第144-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