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补贴协议》下可申诉补贴制度的产生 | 第9-20页 |
一、 可申诉补贴制度产生的理论根源 | 第9-14页 |
(一) 经济主权原则是补贴产生的国际法依据 | 第9-10页 |
(二) 战略性理论使补贴存在的经济学依据 | 第10-12页 |
(三) 公平竞争是限制补贴的法理学依据 | 第12-14页 |
二、 可申诉补贴产生的历史过程 | 第14-20页 |
(一) 1947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 | 第14-16页 |
(二) 1979年《补贴守则》 | 第16-19页 |
(三) 1994年《补贴协议》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可申诉补贴的特点 | 第20-31页 |
一、 补贴的定义 | 第20-27页 |
(一) 授予机构 | 第20-22页 |
1 、 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 第20-21页 |
2 、 公共机构 | 第21-22页 |
3 、 政府委托或指示的私人机构 | 第22页 |
(二) 接受者 | 第22-24页 |
1 、 直接接受者 | 第22页 |
2 、 间接接受者 | 第22-24页 |
(三) 财政资助 | 第24-26页 |
1 、 直接或潜在资金转移 | 第24-25页 |
2 、 放弃或未征收本应征收的税费 | 第25-26页 |
(四) 利益 | 第26-27页 |
二、 可申诉补贴的专向性 | 第27-31页 |
(一) 企业/产业专向性 | 第27-29页 |
1 、 企业/产业专向性的判定依据:法律与事实 | 第27-28页 |
2 、 企业/产业专向性例外 | 第28-29页 |
(二) 区域专向性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可申诉补贴的认定 | 第31-50页 |
一、 损害另一成员的国内产业 | 第31-41页 |
(一) 同类产品 | 第31-33页 |
1 、 物理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2 、 参考该产业自己的分类 | 第32页 |
3 、 参考海关的分类 | 第32-33页 |
4 、 非物理特征因素分析 | 第33页 |
(二) 国内产业 | 第33-36页 |
(三) 损害 | 第36-41页 |
1 、 实质性损害 | 第36-37页 |
2 、 实质性损害威胁 | 第37-38页 |
3 、 实质性阻碍 | 第38-40页 |
4 、 可申诉补贴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40-41页 |
二、 利益的丧失或减损 | 第41-45页 |
(一) 利益实质是指《关贸总协定》确定的贸易竞争关系 | 第41-42页 |
(二) 利益必须是受害方可以合理预期的 | 第42-44页 |
(三) 补贴措施与利益的丧失或减损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44-45页 |
三、 严重侵害(serious prejudice) | 第45-50页 |
(一) 严重侵害的认定 | 第46-48页 |
1 、 法定的补贴措施 | 第46-47页 |
2 、 法定的侵害结果 | 第47-48页 |
(二) 严重侵害的例外情形 | 第48-50页 |
第四部分 可申诉补贴的立法缺陷及其改进 | 第50-53页 |
一、 立法中存在着概念不清,界定不明的情况 | 第50-51页 |
二、 农产品游离于可申诉补贴之外 | 第51-52页 |
三、 没有充分体现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