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信号深层识别机理的研究与虚拟式心电图仪的研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5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1.2.1 心电信号的识别方法 | 第13-20页 |
| 1.2.2 心电图仪的研发 | 第20-21页 |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 | 第22-25页 |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22-23页 |
| 1.4.2 本文的创新 | 第23-25页 |
| 2 心电信号产生的机理 | 第25-38页 |
| 2.1 引言 | 第25页 |
| 2.2 心脏的形态和传导系统 | 第25-28页 |
| 2.2.1 心脏的形态 | 第25-26页 |
| 2.2.2 心壁的构造 | 第26-27页 |
| 2.2.3 心脏的传导系统 | 第27-28页 |
| 2.3 心脏的电生理 | 第28-32页 |
| 2.3.1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 第29页 |
| 2.3.2 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 第29-32页 |
| 2.4 常规心电图 | 第32-36页 |
| 2.4.1 常规心电图 | 第32-36页 |
| 2.4.2 心电向量图 | 第36页 |
| 2.5 心电信号的特点 | 第36-38页 |
| 2.5.1 心电信号的形成 | 第36-37页 |
| 2.5.2 心电信号的特点 | 第37-38页 |
| 3 心电信号中的噪声抑制 | 第38-74页 |
| 3.1 引言 | 第38页 |
| 3.2 心电信号中工频干扰的抑制 | 第38-58页 |
| 3.2.1 平滑滤波 | 第38-40页 |
| 3.2.2 Levkov滤波法及其改进 | 第40-45页 |
| 3.2.3 Notch滤波 | 第45-49页 |
| 3.2.4 多阻带陷波器 | 第49-52页 |
| 3.2.5 零相位数字滤波 | 第52-54页 |
| 3.2.6 自适应数字陷波 | 第54-58页 |
| 3.3 基线漂移的纠正 | 第58-67页 |
| 3.3.1 分段三次函数纠正法 | 第59-61页 |
| 3.3.2 分段抛物线纠正法 | 第61-63页 |
| 3.3.3 IIR线性相位滤波器 | 第63-67页 |
| 3.4 同时消除工频干扰和基线漂移的滤波器 | 第67-73页 |
| 3.4.1 整系数数字滤波器 | 第68-71页 |
| 3.4.2 FIR数字滤波器 | 第71-7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4 心电信号的识别 | 第74-98页 |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 4.2 特征点提取的波形识别 | 第75-97页 |
| 4.2.1 波峰定位的心电波形识别 | 第75-77页 |
| 4.2.2 R波精确定位的心电识别及其改进 | 第77-80页 |
| 4.2.3 基于幅度与导数的心电识别 | 第80-85页 |
| 4.2.4 基于模板匹配的心电识别 | 第85-9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5 小波变换在心电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 第98-123页 |
| 5.1 引言 | 第98页 |
| 5.2 小波变换理论 | 第98-109页 |
| 5.2.1 短时傅立叶变换与小波变换 | 第99-101页 |
| 5.2.2 连续小波变换 | 第101-104页 |
| 5.2.3 离散小波变换 | 第104-107页 |
| 5.2.4 小波变换对信号突变特征的表征 | 第107-109页 |
| 5.3 小波变换对心电信号噪声干扰的抑制 | 第109-113页 |
| 5.4 基于小波变换的自适应滤波器消除心电干扰 | 第113-114页 |
| 5.5 小波变换对心电信号的识别 | 第114-121页 |
| 5.5.1 小波变换对R波峰值点的识别 | 第114-120页 |
| 5.5.2 小波变换对心电波形的识别 | 第120-121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6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研发 | 第123-144页 |
| 6.1 引言 | 第123页 |
| 6.2 虚拟仪器 | 第123-128页 |
| 6.2.1 传统仪器与虚拟仪器 | 第124-126页 |
| 6.2.2 虚拟仪器的特点 | 第126-127页 |
| 6.2.3 虚拟仪器的应用领域 | 第127-128页 |
| 6.2.4 仪器设计制造新概念 | 第128页 |
| 6.3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系统组成 | 第128-139页 |
| 6.3.1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硬件系统 | 第129-130页 |
| 6.3.2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软件系统及其实现 | 第130-139页 |
| 6.4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临床应用及试验 | 第139-142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 7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44-147页 |
| 7.1 结论 | 第144-146页 |
| 7.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5页 |
|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5-156页 |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