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钢框架分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3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分析 | 第9-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2 半刚性连接的类型和特性 | 第15-25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连接的特性 | 第15-19页 |
2.3 半刚性连接的类型 | 第19-21页 |
2.3.1 单腹板角钢连接和单板连接 | 第19页 |
2.3.2 双腹板角钢连接 | 第19页 |
2.3.3 上下角钢连接 | 第19页 |
2.3.4 带双腹板角钢的上下角钢连接 | 第19-20页 |
2.3.5 延伸端板连接和平齐端板连接 | 第20页 |
2.3.6 矮端板连接 | 第20-21页 |
2.4 连接的模型 | 第21-23页 |
2.4.1 多项式模型 | 第21页 |
2.4.2 修正过的指数函数模型 | 第21-22页 |
2.4.3 幂函数模型 | 第22-23页 |
2.5 连接数据库 | 第23-24页 |
2.6 结语 | 第24-25页 |
3 半刚性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 | 第25-52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选用的连接模型 | 第25页 |
3.3 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 | 第25-51页 |
3.3.1 钢框架单元刚度方程 | 第25-38页 |
3.3.1.1 梁柱类型单元 | 第25-34页 |
3.3.1.1.1 广义梁单元的单元刚度方程 | 第26-33页 |
3.3.1.1.2 本文梁柱类型单元在分析中采用的刚度矩阵 | 第33-34页 |
3.3.1.2 半刚性连接梁类型单元 | 第34-38页 |
3.3.2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 第38-44页 |
3.3.2.1 结构的整体刚度方程 | 第38页 |
3.3.2.2 求解结构非线性问题的方法 | 第38-44页 |
3.3.3 分析计算程序及算例分析 | 第44-51页 |
3.3.3.1 计算程序 | 第44页 |
3.3.3.2 算例分析 | 第44-51页 |
3.4 结语 | 第51-52页 |
4 半刚性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64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半刚性钢框架的近似计算 | 第52-63页 |
4.2.1 无侧移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计算 | 第52-55页 |
4.2.2 有侧移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计算 | 第55-58页 |
4.2.3 考虑P-Δ效应的有侧移半刚性钢框架的计算 | 第58-59页 |
4.2.4 算例 | 第59-63页 |
4.3 结语 | 第63-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