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人参四逆汤’抗休克有效成分的筛选 | 第12-36页 |
1.1 ‘人参四逆汤’有效组分的提取和分离 | 第12-13页 |
1.1.1 仪器与材料 | 第12页 |
1.1.2 ‘人参四逆汤’水煎剂的制备 | 第12页 |
1.1.3 ‘人参四逆汤’水煎剂的溶剂提取和分离 | 第12-13页 |
1.2 ‘人参四逆汤’提取组分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影响 | 第13-20页 |
1.2.1 实验材料 | 第13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13-14页 |
1.2.3 实验结果 | 第14-19页 |
1.2.3.1 不同提取组分对动物血压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2 不同提取组分对动物心率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3.3 不同提取组分对动物生存时间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3.4 不同提取组分对动物生存百分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4 结论和讨论 | 第19-20页 |
1.3 ‘人参四逆汤’提取组分对犬心源性休克的影响 | 第20-34页 |
1.3.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3.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1.3.3 实验结果 | 第21-32页 |
1.3.3.1 心源性休克模型的制备 | 第21页 |
1.3.3.2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3.3 对心率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3.4 对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 | 第24页 |
1.3.3.5 对左室输末压(LVEDP)的影响 | 第24-27页 |
1.3.3.6 对各种体液因子的影响 | 第27-31页 |
1.3.3.7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31-32页 |
1.3.4 结论和讨论 | 第32-34页 |
1.4 结论和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二章 S-7组分抗失血性休克作用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36-67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36页 |
2.2 方法和结果 | 第36-66页 |
2.2.1 ‘人参四逆汤’有效组分的提取和分离 | 第36-37页 |
2.2.2 S-7组分分得单体成分的鉴定 | 第37-66页 |
2.2.2.1 结晶A | 第37-41页 |
2.2.2.2 结晶B | 第41页 |
2.2.2.3 结晶C | 第41-48页 |
2.2.2.4 结晶D | 第48页 |
2.2.2.5 结晶E | 第48-53页 |
2.2.2.6 结晶F | 第53页 |
2.2.2.7 结晶G | 第53-66页 |
2.3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三章 附子和干姜抗失血性休克协同作用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67-113页 |
3.1 附子抗失血性休克协同作用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 第67-80页 |
3.1.1 仪器与材料 | 第67-68页 |
3.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68-80页 |
3.1.2.1 生附子水煎剂的制备 | 第68页 |
3.1.2.2 F-1的提取和分离 | 第68-69页 |
3.1.2.3 结构鉴定 | 第69-80页 |
3.1.3 结论 | 第80页 |
3.2 干姜抗失血性休克协同作用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 第80-105页 |
3.2.1 仪器与材料 | 第80-81页 |
3.2.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81-105页 |
3.2.2.1 提取和分离 | 第81-82页 |
3.2.2.2 结构鉴定 | 第82-105页 |
3.2.3 结论 | 第105页 |
3.3 ‘人参四逆汤’组分及干姜和附子单体成分组合对刺激内皮细胞释放PGl_2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3.3.1 试剂和仪器 | 第105-106页 |
3.3.1.1 试剂和样品 | 第105-106页 |
3.3.1.2 原代内皮细胞培养 | 第106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3.3.2.1 实验分组 | 第106页 |
2.3.2.2 细胞接种及加入样品 | 第106页 |
3.3.2.3 测定方法 | 第106页 |
3.3.2.4 统计学处理 | 第106-107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107-111页 |
3.3.4 讨论和讨论 | 第111-112页 |
3.4 结论 | 第112-113页 |
第四章 S-1组分作用机理探讨 | 第113-11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113页 |
4.1.1 动物 | 第113页 |
4.1.2 试样 | 第113页 |
4.1.3 试剂 | 第113页 |
4.1.4 仪器 | 第113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113-118页 |
4.2.1 S-1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2.2 S-1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2.3 S-1组分对肾上腺素致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2.4 F-7+8组分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4.2.5 F-7、F-8组分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4.3 结论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