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绪言 | 第8-10页 |
1 序论 | 第10-12页 |
1.1 企业概况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2 现状分析 | 第12-24页 |
2.1 外部环境分析 | 第12-20页 |
2.1.1 当前我国外贸总的形势 | 第12-13页 |
2.1.2 “入世”对我国专业外贸企业的影响 | 第13-15页 |
2.1.3 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新型外贸体制框架已初露端倪 | 第15-20页 |
2.2 内部环境分析 | 第20-24页 |
2.2.1 山东立达进出口公司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2.2.2 山东立达进出口公司近几年的经营状况 | 第21-22页 |
2.2.3 山东立达进出口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 | 第22-24页 |
3 主要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4-32页 |
3.1 经营状况反映出问题 | 第24-26页 |
3.1.1 主要业务增长速度下滑 | 第24页 |
3.1.2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 第24页 |
3.1.3 进出口形式粗放 | 第24-25页 |
3.1.4 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 第25页 |
3.1.5 作业手段贫乏,缺乏创新 | 第25-26页 |
3.2 内部机制中存在问题 | 第26-29页 |
3.2.1 产权不清 | 第26页 |
3.2.2 政府干预企业经营 | 第26-27页 |
3.2.3 企业依附政府 | 第27-28页 |
3.2.4 企业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 | 第28页 |
3.2.5 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28-29页 |
3.3 营销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3.1 企业营销观念淡薄 | 第29页 |
3.3.2 整体产品概念落后 | 第29-30页 |
3.3.3 出口产品缺乏自己的品牌及名牌 | 第30页 |
3.3.4 出口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法不灵活 | 第30-31页 |
3.3.5 出口销售渠道不畅,促销不利 | 第31页 |
3.3.6 科技开发力度不足 | 第31-32页 |
4 解决对策 | 第32-69页 |
4.1 机制改革、资产重组 | 第32-38页 |
4.1.1 外经贸行业特点对企业改制的要求 | 第32页 |
4.1.2 经贸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主要形式与选择 | 第32-35页 |
4.1.3 立达公司改制的实施步骤 | 第35-38页 |
4.2 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的建立 | 第38-42页 |
4.2.1 国有外贸企业知识价值 | 第38-39页 |
4.2.2 以人为本激励机制的建立 | 第39-42页 |
4.3 经营结构的调整 | 第42-46页 |
4.3.1 加强财务监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 第43页 |
4.3.2 建立货源生产基地,实现基础实业化 | 第43-45页 |
4.3.3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开发科技化 | 第45页 |
4.3.4 提高经营层次,实现经营集约化 | 第45-46页 |
4.3.5 提高认识,实现营销国际化 | 第46页 |
4.4 经营方式的转变 | 第46-51页 |
4.4.1 进出口代理制-我国外贸经营变革的方向 | 第46-48页 |
4.4.2 提高服务质量是增强外贸代理制吸引力的关键 | 第48-51页 |
4.4.3 代理与自营有机结合,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 第51页 |
4.5 提高营销水平,扩大产品出口 | 第51-55页 |
4.5.1 转变观念,变传统营销为目标市场营销 | 第52页 |
4.5.2 注重国际市场调研,实行合理灵活定价 | 第52-53页 |
4.5.3 把握产品生命周期分段营销,不断创新 | 第53-54页 |
4.5.4 要树立完整的质量意识,名牌意识 | 第54-55页 |
4.6 新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 | 第55-63页 |
4.6.1 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的适用 | 第56-57页 |
4.6.2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促进 | 第57-58页 |
4.6.3 我国国际贸易电子化的现状及差距 | 第58-61页 |
4.6.4 应对措施 | 第61-63页 |
4.7 作业手段的丰富——保理制 | 第63-69页 |
4.7.1 国际保理业务的基本程序 | 第64-65页 |
4.7.2 国际保理业务与托收、信用证的主要区别 | 第65页 |
4.7.3 国际保理业务的利弊及适用 | 第65-69页 |
5 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思考 | 第69-74页 |
5.1 中小型企业成立合资外贸的可能性 | 第69-70页 |
5.2 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