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世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概况和现状分析 | 第11-30页 |
一、 硅谷的崛起 | 第11-12页 |
二、 高新技术园区在美国的兴起 | 第12-14页 |
三、 高新技术园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及其影响 | 第14-16页 |
四、 美国硅谷与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 | 第16-24页 |
(一) 园区发展机制的比较 | 第17-18页 |
(二) 园区文化的比较 | 第18-20页 |
(三) 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20-21页 |
(四) 经验及教训分析 | 第21-24页 |
五、 世界高技术园区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24-30页 |
(一) 至少有一个或数个具有孵化器功能的大型或超大型科研机构 | 第24-25页 |
(二) 形成大量的高新技术群落和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 第25-26页 |
(三) 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 | 第26页 |
(四) 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基础 | 第26-29页 |
(五) 高新技术园区需要新思想、高智能的人才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时代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 | 第30-58页 |
一、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国际背景 | 第30-36页 |
(一) 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化 | 第30-31页 |
(二)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 第31页 |
(三) 世界经济结构信息化 | 第31-33页 |
(四) 信息技术产业化 | 第33-35页 |
(五)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知识化 | 第35-36页 |
二、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国内背景 | 第36-39页 |
三、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过程 | 第39-58页 |
(一) 孕育阶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崛起 | 第39-41页 |
(二) 起步阶段——深圳经济特区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建立 | 第41-46页 |
(三) 发展阶段——浦东新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 第46-54页 |
(四) 国内高新技术园区的兴起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 第54-58页 |
第三部分 中国与世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比较研究 | 第58-90页 |
一、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比较 | 第58-65页 |
(一) 政府的作用 | 第58-62页 |
(二) 企业制度的比较 | 第62-64页 |
(三) 雇佣制度的比较 | 第64-65页 |
二、 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比较 | 第65-70页 |
(一) 资本市场的比较 | 第65-66页 |
(二) 风险投资机制的比较 | 第66-70页 |
三、 研究开发(R&D)与创新结合的比较研究 | 第70-87页 |
(一) R&D机制的比较 | 第71-74页 |
(二) R&D与企业的创新战略比较 | 第74-78页 |
(三) 中国与国际R&D投入的比较 | 第78-81页 |
(四) R&D创新主体互动合作的制度环境的比较 | 第81-87页 |
四、 社会体制基础及人文状况的比较 | 第87-90页 |
第四部分 关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的设想和建议 | 第90-101页 |
一、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 第90-94页 |
二、 关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的设想和建议 | 第94-101页 |
(一) 必须把高新技术园区办成自主创新的源泉 | 第94页 |
(二) 把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地位 | 第94-96页 |
(三) 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重点由区域倾斜转向产业和技术倾斜 | 第96-99页 |
(四) 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投资机制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后记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