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一、 本论文的主题:中国开始走上以财产积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之路 | 第9-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从传统的经济增长向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的转变 | 第10-11页 |
二、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 第11-15页 |
(一)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性质 | 第11-12页 |
(二) 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3页 |
(三)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15页 |
三、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及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有关积累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 第17-28页 |
一、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7-21页 |
(一) 资本原始积累——工业化的“前史” | 第17-18页 |
(二) 资本原始积累向资本积累的转变 | 第18-19页 |
(三)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机制 | 第19-21页 |
二、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 第21-28页 |
(一) 资本的利用和配置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 第22-23页 |
(二) 有效地动员和形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 第23-24页 |
(三) 对经济增长源泉的综合探讨 | 第24-28页 |
第三章 财产与财产积累 | 第28-40页 |
一、 财产的概念 | 第28-33页 |
(一) 财产与财富——财产是人们对财富的所有权、支配权 | 第28-30页 |
(二) 财产与收入——财富占有与分配的两种方式 | 第30-31页 |
(三) “财产”的内涵——财产是对生产性资源占有、支配、收益的权利 | 第31-33页 |
二. 财产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关系 | 第33-40页 |
(一) 财产积累的涵义 | 第33-35页 |
(二) 财产积累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 第35-40页 |
第四章 从劳动积累到财产积累 | 第40-55页 |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积累方式:劳动积累 | 第40-45页 |
(一) 劳动积累的含义 | 第40-43页 |
(二) 中国实施劳动积累的历史原因 | 第43-45页 |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高级阶段的积累方式:财产积累 | 第45-55页 |
(一)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国有资产市场化运行的必然要求 | 第45-48页 |
(二) 社会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成和发展 | 第48-52页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 第52-55页 |
第五章 新的经济增长机制的构建 | 第55-67页 |
一、 新经济增长机制的本质规定性:用财产生产财产 | 第55-60页 |
(一)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式的讨论 | 第55-57页 |
(二) 经济增长与财产积累的统一 | 第57-60页 |
二、 新的经济增长机制的构建 | 第60-67页 |
(一) 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变 | 第60-62页 |
(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第62-67页 |
第六章 财产积累与经济秩序 | 第67-79页 |
一、 经济秩序的涵义 | 第67-70页 |
(一) 获取财富的两种基本方式:掠夺与交换 | 第67-69页 |
(二) 经济秩序是对权利的认定 | 第69页 |
(三) 经济秩序是公共产品 | 第69-70页 |
二、 财产积累与经济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 第70-74页 |
(一) 经济秩序的核心就是确认社会成员的财产权利 | 第70-71页 |
(二) 经济秩序要有效解决动力与秩序的统一问题 | 第71-72页 |
(三) 财产积累与经济秩序 | 第72-74页 |
三、 事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第74-79页 |
(一) 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秩序 | 第74-75页 |
(二)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新型分配关系 | 第75-79页 |
第七章 财产积累与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 | 第79-94页 |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使命 | 第79-83页 |
(一) 摆脱割裂公有制与生产力内在联系的误区 | 第79-82页 |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使命 | 第82-83页 |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是劳动者财产所有制 | 第83-89页 |
(一) 马克思的重要提示 | 第83-84页 |
(二) 社会化的财产占有或财产占有社会化 | 第84-86页 |
(三) 劳动者成为占有主体 | 第86-89页 |
三、 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 第89-94页 |
(一) 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两种主要方式 | 第90-91页 |
(二) 传统公有制无法有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 第91-92页 |
(三) 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 第92-94页 |
后记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