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半固态合金设计及其制备工艺 | 第11-19页 |
·半固态成形技术 | 第12-14页 |
·半固态铝合金 | 第14-19页 |
·改善组织性能的途径 | 第17-18页 |
·半固态铝合金研究 | 第18-19页 |
·合金热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合金热力学性质理论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热力学性质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9-21页 |
·半固态合金设计中热力学参数的来源 | 第21-2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5页 |
第2章 形成焓的计算方法 | 第25-45页 |
·物理模型 | 第25-36页 |
·嵌入原子方法(EAM) | 第25-29页 |
·空缺分子实体模型(MEVM) | 第29-31页 |
·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 | 第31-33页 |
·扩展的Miedema模型 | 第33-35页 |
·A.P.Goncalves和M.Almeida模型 | 第33页 |
·张邦维模型 | 第33-34页 |
·两步计算模型(ATCM) | 第34-35页 |
·类似规则溶液模型 | 第35页 |
·CSA模型 | 第35-36页 |
·几何模型 | 第36-43页 |
·Bonnier模型 | 第36-37页 |
·Kohler模型 | 第37-38页 |
·Toop模型 | 第38页 |
·Colinet和Malakhov模型 | 第38-39页 |
·Gather模型 | 第39页 |
·Muggianu模型 | 第39页 |
·Hillert模型 | 第39-40页 |
·周国治模型 | 第40页 |
·王之昌模型 | 第40页 |
·Zheng Fang模型 | 第40-41页 |
·周国治新模型 | 第41-42页 |
·Chen等提出的模型 | 第42页 |
·欧阳义芳模型 | 第42-43页 |
·形成焓计算方法的分析 | 第43-45页 |
·物理模型分析 | 第43页 |
·几何模型分析 | 第43页 |
·建立形成焓理论模型的构想 | 第43-45页 |
第3章 三元合金形成焓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5-63页 |
·影响形成焓的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三元合金的形成焓模型 | 第48-55页 |
·不考虑第三组元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两组元合金形成焓的确定 | 第50页 |
·子系权重的确定 | 第50-51页 |
·考虑第三组元的影响 | 第51-55页 |
·形成焓模型 | 第51-52页 |
·电子密度变化 | 第52-53页 |
·电负性变化 | 第53页 |
·体积变化 | 第53页 |
·电负性对各参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模型验证 | 第55-63页 |
第4章 相变预测 | 第63-75页 |
·Gibbs自由能模型 | 第63-69页 |
·纯组元Gibbs自由能的计算方法 | 第63-65页 |
·合金的过剩Gibbs自由能由能的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合金过剩Gibbs自由能模型验证 | 第66-69页 |
·相变预测 | 第69-75页 |
·计算原理 | 第69-70页 |
·体系总Gibbs自由能最小法 | 第70页 |
·化学势相等法 | 第70页 |
·做切线法 | 第70页 |
·数学求导法 | 第70页 |
·计算方法 | 第70-71页 |
·Al-Si相变预测 | 第71-7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