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研究及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国内外关于生物产氢的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氢气的基本特性 | 第16页 |
·产氢方法 | 第16页 |
·生物制氢的研究历史 | 第16-18页 |
·生物产氢的类型 | 第18-22页 |
·生物产氢菌的研究 | 第22-24页 |
·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8-35页 |
·厌氧发酵产氢的理论研究 | 第28-31页 |
·厌氧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 | 第28-31页 |
·产氢酶(Hydrogen-Producing Enzyme) | 第31页 |
·污泥厌氧生物处理的理论研究 | 第31-35页 |
·污泥的基本特性 | 第31页 |
·污泥的分类及组成 | 第31-32页 |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 | 第32-35页 |
第3章 污泥厌氧发酵中高效产氢菌的筛选及产氢特性 | 第35-59页 |
·前言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污泥来源和特性 | 第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8页 |
·菌种的鉴定及其性质 | 第40-42页 |
·菌种的产氢特性 | 第42-47页 |
·菌种的发酵类型 | 第47-48页 |
·污泥中底物变化情况 | 第48-53页 |
·高效产氢新菌 Enterococcus sp. LG1 最佳的产氢条件 | 第53-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4章 污泥经二次厌氧发酵后减量的可行性研究 | 第59-73页 |
·前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污泥来源及特征 | 第59-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页 |
·实验装置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产甲烷菌的提取 | 第61页 |
·污泥发酵过程中的产氢阶段 | 第61-66页 |
·污泥发酵过程中的产甲烷阶段 | 第66-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对未来污泥发酵过程的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