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识别算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背景和发展现状 | 第7-8页 |
·研究内容和难点 | 第8-9页 |
·功能实现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0-11页 |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规划 | 第11-19页 |
·SAR 图像特征 | 第11页 |
·目标识别原理与构成 | 第11-12页 |
·需求分析 | 第12-14页 |
·核心处理器选择 | 第14-15页 |
·选型依据 | 第14页 |
·TS201 的技术特点 | 第14-15页 |
·接口协议选择 | 第15-16页 |
·G-link 协议 | 第15-16页 |
·PCI 协议 | 第16页 |
·TCP/IP 协议 | 第16页 |
·操作系统选择 | 第16-17页 |
·项目规划 | 第17-19页 |
·硬件平台 | 第17页 |
·算法优化 | 第17-18页 |
·开发工具 | 第18页 |
·系统测试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19-33页 |
·总体结构 | 第19-20页 |
·硬件逻辑控制 | 第20-21页 |
·图像处理模块 | 第20-21页 |
·高速记录模块 | 第21页 |
·外部存储器访问 | 第21-24页 |
·异步存储器 | 第22页 |
·SDRAM | 第22-23页 |
·SDPRAM | 第23-24页 |
·SFIFO | 第24页 |
·通信接口 | 第24-29页 |
·LinkPort 接口 | 第24-26页 |
·G-link 接口 | 第26-28页 |
·TCP/IP 接口 | 第28-29页 |
·RapidIO接口 | 第29页 |
·虚拟LinkPort 接口 | 第29页 |
·加载方式 | 第29-30页 |
·菊花链响应 | 第30页 |
·离散量驱动 | 第30页 |
·复位逻辑 | 第30-31页 |
·时钟驱动 | 第31页 |
·电源设计 | 第31-32页 |
·热设计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第33-41页 |
·总体框架 | 第33页 |
·图像预处理 | 第33-36页 |
·图像滤波 | 第33-35页 |
·对比度校正 | 第35-36页 |
·边缘分割 | 第36-38页 |
·经典算子 | 第36-38页 |
·分水岭算法 | 第38页 |
·平滑 | 第38-39页 |
·二值化 | 第39-40页 |
·数据记录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开发工具和测试结论 | 第41-47页 |
·开发工具架构 | 第41-43页 |
·TS201-PCI 板卡 | 第43-44页 |
·硬件原理 | 第43-44页 |
·总线桥接 | 第44页 |
·本地总线切换 | 第44页 |
·系统测试 | 第44-46页 |
·识别目标分析 | 第44-45页 |
·算法选择 | 第45页 |
·识别结果 | 第45页 |
·记录测试 | 第45-46页 |
·其它测试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50页 |
·总结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