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统一审议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为什么要研究? | 第10-11页 |
二、 怎么研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地方立法统一审议协调机制的基本问题 | 第13-22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15页 |
一、地方立法 | 第13页 |
二、统一审议 | 第13-14页 |
三、协调机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地方立法统一审议的法定功能与协调困境 | 第15-18页 |
一、地方立法统一审议制度的法定功能 | 第15-16页 |
二、地方立法统一审议的协调困境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协调的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一、协调的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二、协调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三、协调的基本类型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地方立法统一审议协调机制的制度与实践 | 第22-44页 |
第一节 法制委员会与其他专门委员会的协调 | 第22-30页 |
一、制度上正式的协调规则流于粗疏 | 第22-26页 |
二、协调实践中的非正式规则利弊互见 | 第26-30页 |
第二节 法制委员会与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协调 | 第30-36页 |
一、“法工委在统一审议中的职责”制度化有限 | 第30-32页 |
二、协调实践成为两委关系比较协调的重要保障 | 第32-36页 |
第三节 法制委员会与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协调 | 第36-39页 |
一、制度上主任会议负责“推进程序”和“协调争议” | 第37-39页 |
二、实践中主任会议权力边界不清,多有涉足实体裁断 | 第39页 |
第四节 法制委员会与常委会之间的协调 | 第39-44页 |
一、制度上两者相互关系清楚、各自作用明确 | 第40-42页 |
二、实践中协调工作落脚于提高法制委的服务水平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地方立法统一审议协调机制的完善 | 第44-56页 |
第一节 调适——对待制度上正式的协调规则 | 第44-48页 |
一、细化和补缺 | 第44-46页 |
二、校正和规范 | 第46-48页 |
第二节 萃取——对待协调实践中的非正式规则 | 第48-52页 |
一、摒弃与限制 | 第48-50页 |
二、吸纳与优化 | 第50-52页 |
第三节 期待——植入交涉因子的其他制度设计 | 第52-56页 |
一、构筑统一审议阶段的辩论制度 | 第53-54页 |
二、增强其他专门委员会交涉的可持续性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资料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