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现实主义概念的演变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言第8-13页
上篇 写实主义(1902——1927)第13-52页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缘起第13-18页
 第二节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18-24页
  一、理论界的误区第18-20页
  二、写实主义概念的传输第20-24页
 第三节 写实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语境第24-30页
  一、写实主义与中国实用主义文学观的内在亲和性第24-27页
  二、五四启蒙语境——为人生观念与写实主义的联姻第27-30页
 第四节 写实主义概念的内涵第30-39页
  一、写实主义与文学观念的祛魅第30-34页
  二、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纠葛第34-38页
  三、写实主义概念与西方现实主义的差异第38-39页
 第五节 写实主义话语权力的争夺第39-46页
  一、写实主义话语合法性的奠基第40-42页
  二、写实主义话语权力的外部控制第42-45页
  三、写实主义话语权力的应用控制第45-46页
 第六节 暴露与歌颂问题的发端——写实主义概念的价值取向第46-48页
 第七节 写实主义理论的反思第48-52页
中篇 新写实主义(1929—1933)第52-75页
 第一节 新写实主义的缘起第52-54页
 第二节 新写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54-56页
 第三节 新写实主义的接受语境第56-60页
  一、革命文学话语背景中的理论建构第56-58页
  二、政治斗争环境下的文化政治学第58-60页
 第四节 新写实主义概念的内涵第60-67页
  一、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创作理论第60-62页
  二、新写实主义的现实真实观第62-65页
  三、新写实主义创作主张中对社会集体性的诉求第65-67页
 第五节 暴露与歌颂——新写实主义的价值倾向第67-70页
 第六节 新写实主义对话语权力的争夺第70-72页
 第七节 新写实主义理论的反思第72-75页
下篇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1949)第75-112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缘起第75-80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80-85页
  一、初期阶段(1933——1937)第80-83页
  二、本土化时段(1937—1949)第83-85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接受语境第85-90页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播的深入第85-88页
  二、战争背景的凸显第88-90页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内涵第90-96页
  一、真实性第90-92页
  二、典型性第92-95页
  三、人民性第95-96页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联姻第96-99页
 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话语权力的争夺第99-107页
  一、作为权力话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第100-102页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权力话语特征第102-107页
 第七节 暴露与歌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价值观念的选择第107-109页
 第八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思第109-112页
结语 现实主义概念的增补与当下考察第112-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后记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严羽诗学的文化观照
下一篇:新散文文体探索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