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基于遥感和GIS的桂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与监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进展第11-13页
     ·生态环境敏感性概念的提出第11-12页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进展第12-13页
   ·岩溶生态环境国内外研究特点第13页
   ·岩溶石漠化与岩溶石漠化敏感性研究进展第13-15页
     ·岩溶石漠化概念的演变发展第13-14页
     ·岩溶石漠化现状评价研究进展第14页
     ·岩溶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研究进展第14-15页
   ·岩溶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研究的意义第15页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监测的技术支持第15-16页
   ·MODIS遥感数据在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监测中的应用优势第16-17页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主要内容第17-18页
     ·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19-23页
   ·研究区概况第19-21页
     ·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概况第19-21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21页
   ·数据来源第21-23页
     ·基础地理信息第21页
     ·遥感数据第21-22页
     ·专题数据第22-23页
第三章 栅格单元岩溶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析第23-4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具体评价方法第24-31页
     ·栅格大小的确定第24-25页
     ·评价因子的选定第25-26页
     ·评价因子对石漠化敏感性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分析第26-27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7页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27页
     ·单项指标栅格图的制作第27-30页
     ·指标栅格图的空间叠加运算第30页
     ·面积统计与空间分析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43页
     ·面积统计与分析第31-37页
     ·地域分布状态第37-38页
     ·石漠化敏感性与地形起伏度格局特征分析第38-40页
     ·石漠化敏感性与居民点距离格局特征分析第40-41页
     ·石漠化敏感性与道路距离格局特征分析第41-43页
第四章 行政区单元岩溶石漠化敏感性及其危险程度评价第43-49页
   ·研究目的第43页
   ·研究方法第43-45页
     ·行政区单元岩溶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第43-44页
     ·行政区单元岩溶石漠化危险程度综合评价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49页
     ·县行政区单元岩溶石漠化敏感性分析第45-47页
     ·县行政区单元岩溶石漠化危险程度分析第47-49页
第五章 岩溶石漠化敏感性动态变化监测第49-67页
   ·监测内容第49页
   ·监测方法第49-53页
     ·栅格单元石漠化敏感性动态变化监测第49-52页
     ·县行政区单元石漠化敏感性动态变化预警监测第52-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67页
     ·各级别石漠化敏感性的面积总量变化第53-54页
     ·各级别石漠化敏感性面积变化的分县统计第54-58页
     ·各级别石漠化敏感性之间的转化第58-59页
     ·石漠化敏感性变化程度及其县域分异第59-60页
     ·不同坡度范围中的石漠化敏感性变化情况第60-62页
     ·旱耕地中的石漠化敏感性变化情况第62-63页
     ·不同岩性类型中的石漠化敏感性变化情况第63-64页
     ·至道路不同距离中的石漠化敏感性变化情况第64-65页
     ·县行政区单元石漠化敏感性动态变化预警监测分析第65-67页
第六章 结论及石漠化防治建议第67-74页
   ·主要结论第67-70页
     ·以栅格为评价单元的石漠化敏感性及其分布第67-68页
     ·以县行政区为评价单元的石漠化敏感性及其危险程度第68页
     ·2000—2006年栅格单元石漠化敏感性动态变化第68-70页
     ·2000—2006年县行政区单元石漠化敏感性动态变化第70页
   ·主要特色与创新探索第70页
   ·存在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第70-71页
   ·岩溶石漠化防治建议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彩色图版(一)第78-79页
彩色图版(二)第79-81页
彩色图版(三)第81-86页
彩色图版(四)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以南宁市江南区为例
下一篇:铜和镍对我国17个地区农田土壤潜在硝化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