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以南宁市江南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 第12-13页 |
(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13-15页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四、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典型案例与理论框架 | 第18-24页 |
·典型案例 | 第18-20页 |
·理论框架 | 第20-24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共政策属性 | 第20-21页 |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案例反映的江南区环评实施效果 | 第24-28页 |
·产业结构改善不明显 | 第24-26页 |
·“先上车后补票”现象占审批比重大 | 第26页 |
·因环评实施不当引发的投诉纠纷不断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运用政策执行模型分析江南区环评执行问题 | 第28-43页 |
·政策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 第28-31页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界定不明晰 | 第29-30页 |
·《环评法》中未规定可采用的替代方案 | 第30页 |
·《环评法》条款界定不明晰 | 第30-31页 |
·执行机关职权不能有效运行 | 第31-38页 |
·体制下的执行机关内部利益博弈 | 第32-34页 |
·监管不到位造成“先建后批”现象大量存在 | 第34-36页 |
·审批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36页 |
·对环评机构管理不到位 | 第36-38页 |
·目标群体对政策的遵从度低 | 第38-40页 |
·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履行评价 | 第38-39页 |
·项目周边群众对环评制度缺乏认知 | 第39-40页 |
·政策执行的环境不理想 | 第40-43页 |
·历史原因 | 第40页 |
·错误的政绩观 | 第40页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不足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措施及政策建议 | 第43-53页 |
·建议尽快修订完善环评制度 | 第43-44页 |
·完善南宁市适用的地方标准 | 第43页 |
·完善跟踪评价程序 | 第43-44页 |
·改善环保系统管理体制及环评能力建设 | 第44-47页 |
·建议彻底改变现行环保体制 | 第44-45页 |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 | 第45-46页 |
·协调环保与其它部门间利益 | 第46-47页 |
·多渠道扩大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和程度 | 第47-49页 |
·培育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 第49-53页 |
·扭转错误的政绩观 | 第49-50页 |
·加快推进区域内各类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进程 | 第50-51页 |
·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监控机制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